第三十八章 老巷新声入梦来
第三十八章 老巷新声入梦来 (第1/2页)银杏巷的晨光总带着股清冽的甜意,十月的风卷着金黄的银杏叶,轻轻落在青石板路上,像是给巷子铺了层柔软的地毯。巷口的公告栏前围满了人,红色的“银杏巷市级历史文化街区获批”公告被阳光照得格外醒目,李爷爷戴着老花镜,逐字逐句地念着,声音里满是激动,念到最后几个字时,连手都忍不住发颤。
“批了!咱们的巷子真的批了!”陈佳佳第一个欢呼起来,手里的相机“咔嚓”一声,拍下了公告栏前满是笑容的人群。她穿着件明黄色的卫衣,扎着高马尾,额前的碎发被风吹起,眼里亮得像藏了星星——这一天,她等了太久,巷里的每个人都等了太久。
张婶挤到前面,伸手摸了摸公告上的字迹,眼眶不知不觉就红了:“真好,真好啊!以后咱们的巷子再也不会被拆了,我家老头子要是知道了,肯定也高兴。”她说着,从口袋里掏出块手帕,轻轻擦了擦眼角,却越擦越湿。
林夕和晨光站在人群后,相视一笑。晨光悄悄握紧了她的手,指尖的温度透过薄薄的衣袖传来,让她心里暖暖的。自从专家团评估通过后,他们每天都在盼着审批结果,现在终于等到了,像是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刘主任说,下周修缮工程队就会来巷里,先对老建筑进行加固和修缮,再规划文化展区和游客休息区。”晨光走到人群中间,声音清晰地传遍巷子,“到时候需要大家配合,比如家里的老房子要修缮,得先整理一下东西,还有巷里的公共区域,咱们也得一起商量着怎么布置。”
“我没问题!”开修理铺的老王第一个响应,手里的扳手在阳光下闪了闪,“我家那间老铺子,门窗都有点松了,正好让工程队修修。以后要是游客多了,我还能在铺子里多摆些老工具,让大家看看以前的修理手艺。”
“我也没问题!”王奶奶从人群后走出来,手里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蒸好的红薯,分给大家,“我家院子里的那棵石榴树,枝丫长得太密了,工程队要是能帮忙修剪修剪,就太好了。以后游客来了,还能在树下歇脚,尝尝我蒸的红薯。”
大家纷纷响应,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自家的想法,还有人提议在巷里挂些红灯笼,在老槐树下摆几张石桌石凳,甚至有人说要组织个“银杏巷艺术团”,给游客表演皮影戏、唱地方戏。原本安静的巷子,瞬间变得热闹非凡,连风里都带着欢快的气息。
然而,热闹的氛围并没有持续太久。三天后,修缮工程队如期来到巷里,却在第一天就遇到了麻烦。工程队的王队长拿着设计图,找到李爷爷家,指着他家的老房子说:“大爷,您家这房子的墙体有点倾斜,需要加固,得先把房顶上的瓦片拆下来,再重新砌墙。还有窗户,得换成仿古的木窗,这样才符合历史文化街区的风格。”
李爷爷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拄着拐杖后退一步,挡在房门前:“拆瓦片?换窗户?不行!这房子是我爹当年亲手盖的,瓦片是他一片一片铺上去的,窗户也是他亲手做的,怎么能说拆就拆?”
王队长愣了一下,连忙解释:“大爷,我们不是要把房子拆了重建,只是加固和修缮。您家的瓦片都已经老化了,下雨天容易漏水,加固后不仅更安全,还能保留房子的原貌。窗户换成仿古木窗,也是按照老样式做的,跟您家房子的风格一样。”
“不一样!”李爷爷的声音提高了几分,手里的拐杖在地上敲了敲,“我爹做的窗户,上面的雕花都是有讲究的,一片叶子、一朵花,都跟别人家的不一样。你们做的仿古窗,再好也不是我爹做的,我不换!”
周围的居民听到动静,都围了过来。张婶走上前,轻轻拉了拉李爷爷的胳膊:“李爷爷,您别激动,王队长也是为了咱们的房子好。您家的窗户确实有点旧了,下雨天还漏雨,修好了您住着也舒服。”
“我不觉得不舒服!”李爷爷固执地说,“我住了几十年都好好的,不用修!你们要是敢拆我的瓦片、换我的窗户,我就躺在房顶上,看你们怎么动手!”
王队长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他没想到,修缮工程第一天就遇到了阻力。他看了看手里的设计图,又看了看李爷爷坚定的眼神,无奈地叹了口气:“大爷,那咱们先商量商量,您说说您的想法,咱们尽量按照您的要求来,好不好?”
李爷爷没有说话,只是拄着拐杖,静静地站在房门前,像一尊倔强的石像。周围的居民也都沉默了,有人觉得李爷爷太固执,有人却理解他的心情——那间老房子,承载了他太多的回忆,每一片瓦片、每一扇窗户,都带着他父亲的气息,他舍不得动。
林夕走上前,轻轻握住李爷爷的手,语气温柔地说:“李爷爷,我知道您舍不得您父亲留下的东西,我们都懂。但是您看,您家的房子要是不加固,下雨天漏雨,冬天漏风,您住着也不舒服。工程队说了,会尽量保留原来的瓦片和窗户,只是加固和修补,要是有损坏的地方,也会按照原来的样式重新做,不会改变房子的样子。”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我还可以帮您把窗户上的雕花画下来,让工程队照着画的样式做,保证跟原来的一模一样。以后您看着这些雕花,还能想起您父亲,多好啊。”
李爷爷的身体微微颤抖了一下,他看着林夕真诚的眼神,又看了看房顶上已经有些发黑的瓦片,沉默了很久,才轻轻点了点头:“那……那你们一定要照着原来的样子做,不能改一点。”
“您放心,我们一定照做!”王队长连忙保证,脸上露出了笑容,“我们会先把您家的瓦片一片一片拆下来,编号保存好,加固完墙体后,再一片一片铺回去。窗户上的雕花,我们也会让木工照着原来的样式做,保证一模一样。”
李爷爷这才让开了门口,王队长立刻带着工人开始工作。林夕拿出画板,坐在李爷爷家的院子里,仔细地画着窗户上的雕花——每一片叶子的纹路,每一朵花的形状,她都画得格外认真,生怕漏了一点细节。晨光则在一旁帮忙,给工人递工具,还时不时跟李爷爷聊聊天,缓解他紧张的心情。
然而,麻烦并没有就此结束。第二天,工程队在修缮陈老板的杂货店时,又遇到了新的问题。陈老板的杂货店是巷里最老的商铺之一,门口挂着一块木质招牌,上面刻着“陈记杂货店”五个字,虽然有些褪色,却透着浓浓的年代感。工程队的工人觉得招牌有些松动,想取下来加固一下,却被陈老板拦住了。
“别动我的招牌!”陈老板张开双臂,挡在招牌前,脸色涨得通红,“这招牌是我爹当年开杂货店时挂的,挂了二十年了,从来没动过。你们要是取下来,万一弄坏了怎么办?”
王队长连忙跑过来,耐心地解释:“陈老板,我们只是想把招牌取下来,加固一下后面的钉子,再重新刷层漆,让招牌看起来更亮。您放心,我们会小心的,绝对不会弄坏。”
“不行!”陈老板摇了摇头,语气坚定,“我爹当年挂这个招牌的时候,特意找了老木匠做的,钉子都是用的铜钉,说能挂一辈子。现在虽然有点松动,但是还能用,不用加固,也不用刷漆。”
周围的居民又围了过来,有人劝陈老板:“陈老板,你就听王队长的吧,加固一下更安全,刷层漆也更漂亮,以后游客来了,看到这么漂亮的招牌,也愿意来你店里买东西。”
“我不在乎游客来不来买东西,我只在乎这个招牌能不能一直挂着。”陈老板说着,伸手摸了摸招牌上的字迹,眼神里满是珍视,“我爹走的时候,特意跟我说,要好好守着这个杂货店,守着这个招牌,不能让它有一点损坏。我要是让你们动了招牌,就是对不起我爹。”
林夕看着陈老板坚定的眼神,心里忽然有了个想法。她走到陈老板身边,轻声说:“陈老板,我有个提议。咱们可以让工程队先把招牌取下来,我照着招牌的样子,画一幅画,然后让木工照着画,做一个一模一样的备用招牌。要是原来的招牌加固后没问题,就还挂原来的;要是有损坏,就挂备用的,这样既不影响修缮,也能保住您父亲留下的招牌,您觉得怎么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