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神秘来客
第七十章:神秘来客 (第1/2页)南方的湿热与喧嚣仿佛还黏在鞋底——
那潮气不是北方秋凉的干爽,是1993年深圳特有的、能钻进衣领缝的黏腻,走在柏油路上都像踩在浸了水的海绵上,裤脚半天干不了。
混杂在潮气里的,除了蛇口工业区流水线女工蓝布工装沾着的机油味,还有电烙铁“滋滋”焊电子元件时飘出的焦香:
女工们戴着露指手套,指尖飞快捏着电阻往电路板上按,焊锡熔化成银亮色小珠,滴在绿色基板上时会溅起细小白烟,冷却后就成了牢牢粘住元件的焊点,有的女工指甲缝里还嵌着洗不掉的焊锡渣。
华强北的电子摊位更热闹,铁皮棚搭的摊位挤得人转不开身,摊主用镊子夹着电阻比对型号时,脚下堆着成箱的旧收音机零件,
有的零件还沾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铁锈,焊锡味混着老电路板的霉味扑面而来,呛得人忍不住咳嗽。
城中村出租屋楼下的铁皮摊最是勾人,摊主是个安徽来的中年男人,总穿着洗得发白的军绿色褂子,往烧得发红的铁锅倒菜籽油时,“刺啦”声能传半条巷,
葱花扔进去瞬间就炸出香味,酱油顺着锅边淋下去,裹着细米粉翻涌,最后撒一把翠绿的蒜苗,连路过的打工者都要停下脚步,摸出两块钱买一碗,蹲在路边用一次性筷子扒拉着吃。
林凡带着一身疲惫和未解的谜团,踏回了略显灰扑扑的鲁南县城。
从深圳坐绿皮火车到济南,再转长途汽车回县城,整整三十六个小时,他怀里揣着的苏晚晴旧照片,被体温焐得发潮,边角的卷边更明显了。
彼时的深圳正处在“三天一层楼”的建设热潮中,国贸大厦刚建成没几年,还是全国的“速度标杆”。
近两百万外来人口里,八成是十八到三十岁的青壮年,他们背着蛇皮袋从火车站出来,像潮水般涌入这座连路灯都没铺满的年轻城市——
关外的土路晚上还得靠手电筒照路,有的工地为了赶工期,通宵都亮着灯,打地撞机器的“咚咚”声能传到几公里外。
仅登记在册的老乡会就有上百个,福建籍、湖南籍的同乡组织挤在握手楼的出租屋里,屋子小得转个身都碰胳膊肘,却摆着凑钱买的14寸黑白电视,屏幕上总飘着雪花。
信息传递全靠口口相传,连“哪家电子厂招女工、月薪能多给五十块”的消息,都能让十几个人围着电视聊半宿,有人还会掏出小本子记下来,第二天一早就去厂门口排队。
林凡拿着苏晚晴三年前的旧照片跑遍了福田、罗湖的六个工业区——
照片上的苏晚晴扎着马尾,穿件浅蓝色的确良衬衫,站在深圳火车站的“深圳”二字招牌下,笑容亮得像晴天。
如今照片边角被汗水浸得发卷,背后用圆珠笔写着“1990年于深圳”,字迹已经模糊,有的笔画都晕开了。
他被工业区的保安拦过三次,一次是在蛇口的电子厂门口,保安穿着藏青色制服,手里拿着橡胶棍,说“没介绍信不让进”;
一次是在罗湖的玩具厂,保安见他背着旧帆布包,直接挥手让他“别在这儿晃悠,影响工人上班”。
为了解暑,他喝了十二杯路边五毛钱一碗的凉茶,那凉茶装在粗瓷碗里,碗边有个小豁口,摊主是个瘸腿的老头,总坐在华强北巷口的老榕树下,凉茶里放了晒干的金银花和菊花,
喝起来又苦又涩,林凡每次喝都要皱着眉咽下去,却还是买,因为能解深圳的暑气。
他甚至在福建老乡会的塑料布搭的棚子里蹲守了三晚,棚子漏风,晚上得裹着带来的薄外套,老乡们给他凑了碗稀饭,就着咸菜吃,得到的却只有“没见过”“好像有印象但记不清了”的答复——
在那个人人忙着找工作、拼生计的年代,没人会过多留意一个总穿碎花衬衫、说话轻声细语的女人。苏晚晴如同人间蒸发,只留下那个在老家县城菜市场惊鸿一瞥的身影:
那天她穿件淡紫色碎花衬衫,袖口卷到小臂,提着半袋刚买的土豆,土豆皮上还沾着湿泥,她的指甲缝里也沾着泥,
大概是挑土豆时蹭的,见到林凡时还笑了笑,说“这土豆新鲜,炖排骨好吃”,以及更深重的迷雾。
回到“笑笑宝贝屋”,熟悉的场景让林凡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
这是去年他从县供销社盘下的旧铺面,位置在县城主街的中段,左边是卖农资的店铺,右边是修自行车的摊子。
门口挂着块刷了红漆的木牌,“林凡童装”四个字已经褪了点色,边角的红漆都翘起来了,风一吹就“吱呀”晃。
木质货架有轻微的虫蛀痕迹,仔细看能看到细小的虫眼,林凡刷了层浅黄油漆盖住,右下角却掉了一小块,露出里面的原木色。
货架上摆着的东西很实在:本地针织厂生产的碎花童装,图案是小梅花和小黄鸭,领口缝着白色的布扣,布扣是用棉布裹着硬纸板做的,洗多了会有点变形;
上海家化的友谊雪花膏,铁盒装,盖子上印着红色的腊梅,打开有股淡淡的脂粉香,很多来买童装的妈妈会顺带买一盒,说“给孩子擦脸不皴”;
还有刚从济南批发市场批来的卡通贴纸——1993年正是国产动画《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热播的时候,县城里的黑白电视每晚六点半都会放,孩子们看完就吵着要贴纸。
贴纸上的“小头爸爸”咧嘴笑着,戴顶蓝色小帽子,3x5厘米的尺寸,一毛钱一张,成了县城孩子的新宠,有的孩子买了舍不得贴,会夹在课本里当书签。
王猛把店铺打理得井井有条。他是林凡的远房表哥,去年从乡下过来帮忙,穿件蓝色劳动布褂子,袖口磨白了,肘部还打了个补丁,是他媳妇用同色布缝的。
见到林凡回来,他激动得差点碰倒柜台上的玻璃罐——罐子里装着卖五分钱一颗的水果糖,有橘子味、苹果味,糖纸是透明的,能看见里面淡黄色或淡红色的糖块,阳光照进去会发亮。
他手里攥着支铅笔,笔杆上缠着胶布,是怕打滑,翻着牛皮纸封面的账本絮絮叨叨:
“上周供销社李主任来问能不能进上海产的儿童皮鞋,说他孙子满月要穿,要黑色带扣的,还特意强调‘鞋底得软,孩子刚学走路’;
前天隔壁裁缝铺刘婶买了两张贴纸,一张‘小头爸爸’一张‘围裙妈妈’,说给外孙女当书包贴,外孙女才三岁,看见贴纸就抱着刘婶的脖子喊‘要要’;
对了,咱们进的二十套蓝色背带裤卖剩五套了,县城小学门口的孩子都穿这个,昨天还有个家长来问能不能再进十套,说‘孩子同学都有,就我家娃没有,闹着要’!”
最让林凡慰藉的是笑笑。
女儿踩着红色小皮鞋跑过来,鞋头缝着个粉色小蝴蝶结,蝴蝶结的线有点松了,鞋边沾了点泥土,大概是早上在门口玩的时候蹭的。
她头顶的羊角辫还沾着两根细细的面条——
王猛早上给她煮的阳春面,只放了点盐和葱花,笑笑吃得急,没擦嘴就跑出去了。
林凡看着女儿,觉得她似乎又长高了一点——
他从柜台下拿出那把红色的“上海牌”软尺,软尺的刻度有点模糊,他用手指蹭了蹭才看清,绕着笑笑的头顶量了量,果然比上个月高了两厘米。
“爸爸,高了!”笑笑仰着小脸喊,声音脆生生的。
笑笑像只快乐的小鸟扑进他怀里,小手攥着他的衣角——
他的衬衫是的确良的,洗得有点发白,领口还补过一颗黑色的纽扣,和原来的白色纽扣不太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