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八章 非遗里的中国
第九百二十八章 非遗里的中国 (第1/2页)随着“工艺融合”系列和“古艺新生”系列产品的逐渐成型,“古艺新境”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不仅苏州本地的媒体纷纷前来采访报道,就连中央电视台的《非遗里的中国》栏目也关注到了这个项目,专程来到苏州,拍摄了一期关于“苏州记忆”文创项目的专题节目。
节目录制当天,“古艺新境”的庭院里格外热闹。
周师傅现场演示竹编工艺,手指翻飞间,一个精美的竹编小篮就成型了。
沈师傅演示缂丝工艺,梭子穿梭,兰草纹图案逐渐显现;张师傅演示榫卯结构,几块木材在他手中很快就拼接成一个稳固的灯架。
姨婆则坐在绣架前,演示“盘金绣”针法,金线在她手中灵活地游走,引来现场观众的阵阵赞叹。
徐佳莹和周慧向观众介绍了“苏州记忆”项目的理念和产品,当“古艺新生”系列的缂丝围巾、苏绣手帕等产品展示出来时,现场观众都露出了惊艳的表情。
“这些产品太精美了!”一位观众感慨道,“不仅好看,还蕴含着这么深厚的文化内涵,买回家不仅是一件商品,更是一件收藏品。”
节目播出后,“苏州记忆”文创项目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关注,线上电商店铺的订单量激增,线下文创商店的产品也供不应求。
王丽忙着对接生产、发货,虽然累得脚不沾地,但脸上却始终带着笑容:“没想到节目影响力这么大,咱们的产品一下子就火了!这说明传统工艺只要创新得当,就一定能被市场认可。”
邢梦洁则忙着应对媒体采访和网红探店,她的手机每天都被各种合作邀请打爆了:“现在每天都有很多网红、博主想来‘古艺新境’探店,还有很多品牌想和我们合作,咱们的‘苏州记忆’真的成了苏州的文化名片了!”
苏木和徐佳莹则保持着冷静,他们知道,产品的火爆只是一个开始,传承传统工艺的路还很长。
他们计划扩大“工艺青苗计划”的规模,招收更多对传统工艺感兴趣的年轻人,邀请更多手艺人担任讲师,培养更多传统工艺的传承者。
同时,他们还计划与苏州的高校合作,设立传统工艺设计专业,将“苏州记忆”项目作为实践基地,让更多年轻人接触、了解传统工艺。
江南的春天渐渐深了,“古艺新境”庭院里的玉兰花完全绽放了,洁白的花瓣在阳光下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联合团队的设计师们正在对“工艺融合”系列和“古艺新生”系列产品进行最后的优化,准备举办一场盛大的新品发布会。
徐佳莹的《苏州古艺:那些即将消失的老手艺》书稿也已经完成,正在联系出版社。
“工艺青苗计划”的第二期培训也即将开班,已经有上百位年轻人报名申请。
王丽站在庭院里,看着眼前忙碌而充满活力的景象,心中满是骄傲和感慨。
她想起当初投资“苏州记忆”项目时的犹豫,现在看来,那真是她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