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二章 难度超乎想象
第六百六十二章 难度超乎想象 (第1/2页)周益民在周大忠家吃完饭,谢绝了他们的挽留,骑上摩托车往自己家赶。
夜风格外清爽,吹在脸上带着一丝凉意,却让他酒后的微醺消散了不少。
回到家,他简单洗漱了一下,躺在炕上准备休息,脑袋刚沾上枕头,一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周家庄的粮食剩下不多了。
年前回周家庄时,老支书特意拉着他说了这事,当时他答应年后抽时间回去看看,想办法解决,可这阵子厂里的事一忙,竟把这茬给忘了。
想到这里,周益民心里顿时有点不踏实,周家庄是他的老家,村里人的日子过得紧巴,粮食要是不够,那可是天大的事。
他暗下决心,明天一早必须回趟周家庄。
第二天鸡刚叫头遍,周益民就爬了起来。
然后如同往常一样,打开商店秒杀产品,看了一眼,看来今天的运气还不错。
有一百斤猪肉、一百桶汽油、一百斤香蕉、一百匹布。
周益民简单吃了点早饭,揣上两个馒头,便骑上摩托车先往钢铁厂赶。
到了厂里,天刚蒙蒙亮,办公室的门还锁着,他等了一会儿,周大忠就来了。
“十六叔,这么早您就来了?”周大忠看到他,有些惊讶。
周益民点点头,把他叫到一旁:“大忠,我今天要回趟周家庄,有点急事。我不在的这两天,厂里要是有什么处理不了的事情,你就给我打电话,实在不行就先记下来,等我回来再说。”
“好嘞,十六叔您放心,我一定盯好。”周大忠连忙应道,他知道周益民既然特意交代,肯定是重要的事。
周益民又在办公室里简单看了看,把一些紧急的文件处理了,跟几个科室的负责人交代了几句,确保自己离开的这两天厂里的工作能正常运转,这才放下心来。
安排好厂里的事,周益民走出办公室,跨上摩托车,发动引擎。
摩托车发出一声轰鸣,驶离了钢铁厂,朝着周家庄的方向赶去。
路上的行人还不多,只有几个早起的农民赶着牛车往镇上送东西,看到周益民的摩托车,都好奇地望过来。
周益民没心思理会这些,心里想着周家庄的粮食情况,脚下加了点油门,摩托车在乡间的土路上飞驰起来,扬起一阵尘土。
一路颠簸,周益民终于看到了周家庄村口那棵老槐树。
他放慢车速,骑着摩托车进了村,径直朝着老支书的家赶去。
老支书家就在村子东头,是一座不算起眼的土坯房,院墙是用黄泥夯实的,门口还堆着几捆晒干的柴火。
周益民停好摩托车,推开虚掩的院门走了进去。
院子里很安静,只有几只鸡在低头啄食。
他朝着正屋走去,刚走到门口,就看见老支书坐在炕沿上,手里拿着一根旱烟杆,一口接一口地抽着旱烟。
青色的烟雾在他面前缭绕,把他那张布满皱纹的脸笼罩得有些模糊。
老支书眉头紧紧地皱着,像是拧成了一个疙瘩,眼神有些呆滞地望着地面,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显然是遇到了什么难题,连周益民走进来都没有察觉。
周益民站在门口看了片刻,只能主动走上前,开口打着招呼:“老支书,在想什么呢?”
老支书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像是被惊醒了一般,猛地抬起头,烟杆都差点从手里掉下去。
当他看清来人是周益民时,眼睛里闪过一丝惊讶,连忙把烟杆在炕沿上磕了磕,灭掉烟火:“益民,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周益民在炕边的板凳上坐下,开门见山地回答:“刚刚回到村里。老支书,村里的粮食还能支撑多久?”
提到粮食的事,老支书脸上的神情又黯淡下来,他叹了口气,愁眉苦脸地回答:“村里的粮食,最多只能支撑不到一个星期左右了。”
这些天,老支书心里一直惦记着粮食的事,自从年前跟周益民提过之后,他就一直在等周益民的答复。
等了一段时间,却听说周益民已经去钢铁厂上班了,也没给自己个准信,他就想着自己想办法解决。
可他跑了好几个地方,才发现现在弄来粮食的难度远超想象,四处碰壁,急得嘴上都起了燎泡,所以刚才才会那么心烦意乱。
之前有周益民帮忙,都没有感觉到购买粮食有多难,但是经历过这次之后,老支书就明白,购买粮食的难度远远超乎想象,而且还是大量的采购,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了。
周益民听到这个答案,心里也是一惊,他没想到村里的粮食竟然紧张到了这种地步,比他预想的要严重得多。
幸好是想到,真的不敢想像,要是没有想起来,村里的生活可就难过了。
他深吸一口气,看着老支书焦急的眼神,随即开口说道:“老支书,你放心,我今天晚上就会把粮食运回来!”
老支书得到周益民如此肯定的回答,顿时愣住了,似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过了好几秒,他才反应过来,激动地一把抓住周益民的手,那双手因为常年劳作而布满老茧,此刻却微微颤抖着:“益民,你说的都是真的吗?”
周益民看着老支书眼中的期盼,连忙重重地点了点头:“是真的,老支书,您就放宽心吧。”
老支书这才彻底放下心来,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紧紧握着周益民的手,一个劲儿地说着“好,好”
周益民又跟老支书交代了几句,说自己还得加装去联系运粮食的车,便起身离开了老支书家。
周益民刚走,老支书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之前的愁云一扫而空,整个人都精神了起来。
他也顾不上收拾炕边的烟杆,脚步匆匆地就往村里的大饭堂赶。
村里的大饭堂是全村人吃饭的地方,青砖瓦房,门口挂着一块褪色的木牌,上面写着“周家庄大饭堂”几个字。
这段时间,因为担心粮食不够,老支书一直让食堂限量供应,每顿的窝窝头做得又小又硬,稀粥也熬得清可见底,村民们嘴上不说,心里都憋着股劲。
老支书赶到大饭堂时,里面已经忙活开了。食堂师傅正系着油腻的围裙,站在灶台边,指挥着几个妇女往大锅里添水,准备做早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