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与火
算盘与火 (第1/2页)陈瑾瑜那声“挺住”带来的微弱暖意,在冰冷残酷的现实面前,如同风中残烛,摇曳欲熄。银行的最后通牒像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供应商的催款电话络绎不绝,空置的办公区每天都在无声地消耗着所剩无几的现金。颜旭知道,再这样下去,旭日通讯连最后一点骨血都会被耗尽,彻底沦为一座被债务和诉讼埋葬的废墟。
他必须做出选择。一个痛苦到近乎残忍的选择。
没有召开任何会议,没有与任何人商议。在又一个彻夜未眠的黎明,颜旭独自一人坐在办公室里,面对着那架粘合后布满丑陋胶痕的紫檀木算盘,以及摊开的最新财务报表。数字是冰冷的刽子手,宣判着哪些业务线在持续失血,哪些项目已是负资产,哪些办公场所的租金成了无法承受之重。
他拿起笔,手稳定得可怕,在一张白纸上划下一道道冷酷的线条。华东、华南新设立的、尚未产生稳定盈利的办事处——关闭。为了迎合资本故事而仓促上马、但与核心通信业务关联度不高的软件项目——砍掉。东三环这间昂贵、如今却大半空置的甲级写字楼——退租。
最后,他的笔尖停留在员工名单上。那上面,还有几十个名字,一些是创业初期就跟随着他的老员工,一些是扩张期招聘来的、充满潜力的年轻人。他闭上眼,脑海中闪过一张张面孔,然后,依据岗位核心程度、业务线存续情况,开始划掉名字。每划掉一个,他的心就像被钝器重击一次。当最终比例定格在裁撤70%时,他感觉自己的半条命仿佛也被划掉了。
业务重组与组织瘦身,教科书上冷静的词汇,此刻意味着他要亲手拆解自己呕心沥血搭建起来的骨架,斩断与并肩作战伙伴的联系。
决定做出后,执行得快如闪电,近乎冷酷。他不能让犹豫和情感拖垮这最后的自救。
搬离甲级写字楼的那天,天气阴霾。没有欢送,没有仪式,只有寥寥几个留守的员工默默地帮忙收拾所剩无几的物品。搬家公司的小货车停在楼下,与周围光鲜的环境格格不入。颜旭抱着一个装满重要文件的纸箱,最后看了一眼这间曾经承载着无限野心和短暂辉煌的办公室,然后头也不回地走进了电梯。
新的“总部”,回到了中关村,但不是原来那个充满烟火气的陋室,而是一个更偏僻、更陈旧的写字楼里租下的一个小套间,只有之前面积的五分之一。墙面有些斑驳,地毯散发着霉味,但租金只有之前的十分之一。
接下来,是更艰难的过程——裁员面谈。颜旭没有将这个任务交给任何人,他坚持要亲自面对每一个即将离开的员工。小小的会议室变成了审判庭,颜旭是唯一的法官和行刑者。
大部分员工沉默地接受了,带着麻木或怨恨的表情签下离职协议。也有人情绪激动,拍着桌子质问:“颜总,我们跟着你拼死拼活,公司好的时候没享多少福,现在说裁就裁?我们的房贷车贷怎么办?”
颜旭没有辩解,没有许诺空头支票,只是深深鞠躬,将法律规定的补偿金双手奉上,重复着苍白无力的“对不起”。
最后一位进来的是财务部的张晓梅,一个跟了颜旭五年的老员工,性格内向,做事极其认真负责,是公司最可靠的“管家”之一。她似乎已经预感到了什么,脸色苍白,手指紧张地绞在一起。
颜旭看着她,喉咙像是被堵住,几乎无法开口。他艰难地说明了公司的困境和不得不做出的决定,将那份沉甸甸的离职补偿协议推到她面前。
张晓梅没有看协议,她抬起头,眼圈瞬间红了,泪水无声地滑落。她没有咆哮,没有质问,只是用带着浓重哭腔的声音,轻轻地问:
“颜总……你的理想……不要我们了吗?”
这句话,像一把淬了毒的匕首,精准地刺穿了颜旭所有坚强的伪装,直抵内心最柔软、最痛苦、也最愧疚的角落。他构筑的所有心理防线在这一刻土崩瓦解。
他看着张晓梅通红的、充满失望和不解的眼睛,看着这个见证了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又要见证其分崩离析的老员工,所有的解释、所有的苦衷、所有的商业逻辑,都变得苍白而可耻。
他张了张嘴,却发现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都是对这份五年信任与陪伴的亵渎。
最终,他没有回答。他只是缓缓地,从座位上站起身,绕过桌子,走到张晓梅面前,然后,对着她,也像是对着所有因他而离开的人,对着那个曾经共同拥有的、如今支离破碎的理想——深深地,弯下了腰,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他保持着这个姿势,久久没有起身。肩膀承担着所有的骂名、所有的失败、所有的愧疚与无奈。
张晓梅看着他花白的头发和微微颤抖的背影,再也忍不住,捂住嘴,低声啜泣起来。
断臂求生,活下来的,是公司的名号和残存的核心火种。而死去的,是团队的信任,是曾经的理想光环,还有一个创业者……最后的体面与尊严。颜旭用这最惨烈的方式,践行了陈瑾瑜那两个字:挺住。
新的办公地点弥漫着旧楼特有的潮湿和尘埃气。空间狭小,堆放着从豪华写字楼搬回来的、如今显得格外突兀的办公家具和设备,像一场繁华梦醒后留下的狼藉。颜旭和仅存的几名核心员工,如同劫后余生的幸存者,在这片狼藉中默默清理,试图找出任何有价值的、能换取生存机会的东西。
清算工作进行得压抑而缓慢。当清单列到仓库里那批“旭日-1型”智能路由交换机时,气氛更是降到了冰点。数百台崭新的设备,整齐地码放在角落里,上面却仿佛笼罩着一层无形的封条——通天集团的专利诉讼禁令。它们曾经是公司的希望,是冲击市场的利器,如今却成了无法出售、占用资金、甚至可能引来更多法律麻烦的“废铁”。
负责清点的小王,一个跟了颜旭三年的年轻技术员,沮丧地踢了踢包装箱,声音带着哭腔:“颜总,这些……这些怎么办?当废品卖都嫌占地方!当初可都是真金白银买回来的芯片和材料啊!”
颜旭没有说话,他走到一堆设备前,撕开一个包装箱,拿出一台“旭日-1型”。冰冷的金属外壳,精密的接口,内部是他带领团队呕心沥血优化的电路和算法。他抚摸着机身,仿佛能感受到它曾经被赋予的脉搏和温度。难道它们最终的归宿,真的只能是废品回收站,或者漫长的法律纠纷中的证物?
一种强烈的不甘,混合着绝境中被逼出的疯狂,在他心底滋生。他盯着设备,眼神锐利得像要把它剥开。
“拿工具来。”颜旭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却带着一种异样的冷静。小王愣了一下,赶紧找来螺丝刀、万用表等工具。
颜旭亲自动手,像一个专注的外科医生,小心翼翼地拧开外壳,露出里面密密麻麻、布满了电阻、电容和芯片的电路板。他的目光没有停留在被通天集团专利诉讼聚焦的主通信芯片和特定算法模块上,而是跳过了它们,落在了旁边一些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上——高性能的电源管理模块、稳定可靠的时钟同步电路、经过特殊加固的数据缓存单元……
这些模块,有些是颜旭团队基于通用芯片进行的二次开发和深度优化,有些是他们为了提升整体性能而独立设计的辅助电路。它们的技术源头清晰,与通天集团诉讼的核心专利关联度极低,甚至完全无关。它们本身,就是具备特定功能和价值的技术载体。
一个大胆的、近乎疯狂的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瞬间照亮了颜旭的脑海。
拆解!将这些被法律“封印”的整机,全部拆解!取出其中未涉及侵权、技术成熟且性能优越的核心功能模块,将它们从“非法整机”的身份中解放出来!但拆解出来做什么?单独卖模块?市场上有谁会要这些非标准化的、零散的元器件?
颜旭的思维飞速运转。他想起了那些还在维持合作的老客户,比如最初的海淀纺织厂,还有一些小型的数据中心、研究所。他们或许不需要一台完整的、可能惹上官司的“旭日-1型”交换机,但他们系统的日常维护、老旧设备的局部升级、或者某些特定功能的强化,是否正需要这些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独立模块?
“技术服务包!”颜旭猛地抬起头,眼中燃烧着一种久违的、属于创业初期的炽热光芒,“我们不卖整机,我们卖‘技术服务包’!”
他立刻召集仅剩的几名技术骨干,就在这堆满“废铁”的仓库里,开了一个简陋却高效的会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