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为民让路
第九章 为民让路 (第2/2页)理论上来说动迁事宜的确应由当地有关部门来协调,上海代建指挥部则是只负责对施工单位的管理和工程质量的监理。
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的存在,这“分外事”大部分最后还是得上海援疆的干部来拍板落地。
就比如不远处的乌达力克乡,17户人家原先并不愿意为了高速公路而放弃老宅,最后是上海援疆莎车分指的副指挥长“三顾茅庐”,通过真诚的交流才让村民们搬进了政府准备的新房。
还有伊什库力乡“最难缠”的一户,家里90岁高龄的老母亲死活不同意动迁,上海援疆的干部在三个月内就反复上门协商。
恰逢当地古尔邦节,干部们还自掏腰包给老人送了红包,又在她家炕上跟全家人吃羊肉烤馕,这才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最后完成了搬迁任务。
这些“案例”和“经验”早就在集中培训的时候被反复提起,所以当看到胡乐“发飙”的时候,李伟和其他上海援疆干部并没有慌张,反而显得格外胸有成竹。
“老哥,您说的一点都没错,建公路的确是大事,但农田对大家来说更是大事,哪怕只有一亩地,也不能说牺牲就牺牲。”
“是啊,您放心,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都是有预案的,待会吃完饭就可以去一趟代建指挥部,请施工方的领导共同想想办法,宗旨就一个:坚决保障您的利益,绝不给您的生活添麻烦。”
李伟和几个同事围坐在胡乐的身边,他们诚恳地为代建指挥部的工作失误道歉,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意料之外”的发展不但让胡乐呆愣在原处,就连在场的其他村民和村干部也都面面相觑,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所见所闻。
插曲之下,这顿便饭很快就临近尾声。
李伟是个急性子,他通过莎车分指挥部直接找到了巴莎高速公路的代建负责人,对方一听胡乐的情况也是非常震惊,当即就派了专人协助处理。
胡乐先前是借着酒劲才敢“口出狂言”,现在冷静下来也是一阵后怕,李伟等人一再安慰和鼓励,他终于原原本本把自己的诉求讲了出来。
“没问题,这是我们之前调研工作没做好,没想到施工便道会影响农田灌溉,今天回去就出个新的图纸,我估计要不了几天就能恢复供水了。”
代建指挥部的专员和中铁一局的工程师先是对着图纸仔细查看,随后又在阿提木的带领下实地观察了被截断的水渠,立马就有了初步的整改方案。
困扰了胡乐那么久的“难题”就这样被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同时被打破的还有村民以及乡村干部心里“民要让路”的思维定式。
坐在返程的车上,李伟收到了阿木提的短信,这位冲劲满满的年轻干部在字里行间反省了自己过去工作方法上的不足,同时也向援疆干部们表达了感谢。
【李哥,我已经想明白了,风积沙填筑的路基撑不起迈向繁荣富强的大道,真正的脊梁永远来源于人民。】
看着屏幕上的文字,李伟的嘴角微微上扬,他注意到窗外公路的两侧是密密匝匝、高低错落、惊艳天地的杏树林。
它们清远静美,耸立挺拔,一路绵延,直到远处山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