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我的读心总裁是戏精 > 第十四章傅家的家庭聚会,姜晚的融入​

第十四章傅家的家庭聚会,姜晚的融入​

第十四章傅家的家庭聚会,姜晚的融入​ (第1/2页)

傅家老宅的银杏叶落满青石板时,姜晚正站在雕花铁门前,指尖轻轻摩挲着门环上的“傅”字纹——那是民国十八年傅家祖辈傅景明亲手铸造的,铜环上还留着岁月磨出的暖光,像被无数只手焐热过。傅沉舟站在她身侧,手里提着一个锦盒,里面是给老夫人带的雨前龙井,茶罐是光绪年间的青花缠枝莲纹,是他去年在拍卖会上拍来的。
  
  “别怕,”傅沉舟的指尖覆在她微凉的手背上,“我奶奶最疼我,她不是看重出身的人。”可姜晚还是能听见老宅里传来的笑语声,混着琵琶的弦音,那声音里的精致与疏离,像一层薄纱,隔着时光与她相望。
  
  推开铁门,穿过栽满桂树的庭院,客厅的西洋镜折射出暖黄的光。傅家的亲戚已到了大半:穿香云纱旗袍的傅美玲正坐在红木八仙桌边,手里把玩着一串沉香手串,她是傅沉舟的姑姑,嫁的是民国时期上海颜料大王的后人,说话时总带着几分居高临下的客气;傅沉舟的叔叔傅明远(与苏晴祖父同名,却无关联)则在翻看一本线装书,是傅家祖辈的通商手札,书页间夹着泛黄的船票,印着“民国二十二年,上海—汉堡”的字样。
  
  “沉舟回来了?”傅老夫人从太师椅上站起来,她穿着月白色的软缎袄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发间别着一支翡翠簪子——那是傅景明送给妻子的定情物,翡翠里的“棉絮”像极了老宅庭院里的桂树影。她的目光落在姜晚身上时,没有审视,只有温和的笑意:“这就是晚晚吧?快过来坐,我让厨房温了甜汤,是你爱吃的红豆沙。”
  
  姜晚刚坐下,傅美玲的声音就像一片薄冰落在青瓷碗里:“沉舟,你这眼光可真是……姜小姐看着是个文静姑娘,就是不知道会不会些什么?我们傅家从前招待客人,女眷们不是弹弹琵琶,就是写幅小楷,最不济也会煮茶——不像现在的年轻人,除了玩手机,什么都不会。”
  
  这话里的刺,连旁边剥橘子的傅明远都听出来了。他抬眼看向姜晚,眼神里带着几分歉意,又低头翻动手札,似乎不想卷入这场纷争。客厅里的琵琶声不知何时停了,空气里只剩下挂钟的滴答声,那座民国时期的德国挂钟,钟摆上刻着傅家的族徽,此刻正慢悠悠地切割着尴尬的沉默。
  
  傅沉舟刚要开口,姜晚却轻轻按住了他的手。她站起身,目光落在客厅角落的一个铜制物件上——那是一台老式咖啡机,黄铜机身泛着温润的光,机身侧面刻着“1925,Hamburg”的字样,旁边还刻着一个小小的“傅”字。她记得上周在傅沉舟的书房里,看过一本《傅家实业记》,里面写着傅景明1925年去德国考察时,特意带回了这台咖啡机,说是“以西洋器物,承中式待客之道”,当年招待外国客商时,总用这台机器煮咖啡,再配上中式茶点,中西合璧,竟成了沪上商界的一段佳话。
  
  “姑姑说的是,”姜晚的声音温和却不怯懦,目光从咖啡机转向傅美玲,“傅家的‘雅趣’,从来不是只限于琵琶小楷,更在于祖辈‘兼容并蓄’的心意。我虽然不会弹琵琶,但我知道客厅里那台老咖啡机的故事,若是姑姑不介意,我想给大家煮一杯咖啡,讲讲它背后的傅家往事——也算一种‘才艺’,您看行吗?”
  
  傅美玲的脸色微微一僵,她倒是知道这台咖啡机是老物件,却从没想过它还有什么故事。傅老夫人眼中闪过一丝惊喜,连忙点头:“好啊好啊!这台机器倒是有些年头没动过了,我还以为没人知道它的来历呢。”
  
  姜晚走进厨房时,傅沉舟跟了进来。他从身后轻轻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发顶:“你怎么知道咖啡机的故事?”
  
  “上周看你书房里的《傅家实业记》,”姜晚转过身,指尖划过他的衣领,“里面写着祖父用这台机器煮咖啡,招待过一位德国纺织商,后来两人合作创办了大丰纱厂的前身——原来傅家与纺织业的缘分,从那时就开始了。”傅沉舟的眼睛亮了,他没想到姜晚会这么用心,连书中的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厨房的瓷砖是民国时期的青灰色,灶台上摆着一个青花瓷罐,里面装着咖啡豆——是傅老夫人去年托人从云南老茶园采的,说是那里的咖啡树是民国时期法国传教士种下的,味道格外醇厚。姜晚打开咖啡机的顶盖,铜制的内胆里还留着淡淡的咖啡香,像是八十多年前的气息还没散去。她按照《傅家实业记》里写的方法,先将咖啡豆磨成粗粉,倒入内胆,再用温水慢慢冲泡,火候要控制在“温而不沸”,这样煮出的咖啡才会“香而不苦,醇而不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