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苏晴的不甘心,再次搅局
第十三章:苏晴的不甘心,再次搅局 (第1/2页)民国二十三年的银杏叶落在2015年的玻璃窗上时,姜晚正握着那封烫金封边的道歉邮件——纸张边缘还留着客户总监指尖的温度,像昨夜傅沉舟帮她整理证据时,落在键盘上的月光。办公区的百叶窗斜切进阳光,将同事们的目光切成细碎的光斑:上周那些藏在打印机后的窃窃私语、茶水间里突然中断的笑声,此刻都化作了温和的注视,连平日里最挑剔的排版部老张,都朝她举了举咖啡杯。
“姜工,听说你把‘锦绣阁’的预算谈上去了?”邻座的林姐递来一杯手冲,白瓷杯壁印着民国时期的青花缠枝纹——这是林姐奶奶传下来的旧物,杯底还刻着“1938年上海鸿章瓷厂”的款识。姜晚指尖触到杯沿的冰裂纹,忽然想起昨夜傅沉舟在书房里说的话:“1930年代的设计师都懂,好的设计要像老瓷杯,经得起岁月的磕碰。”
咖啡的焦糖香里混着旧纸张的气息,姜晚低头时,邮件末尾的“合作续期”字样忽然与记忆里的画面重叠——那是上周她在傅沉舟书房看到的一本民国《纺织月刊》,封面上的女子正对着一台英式织机绘图,眉眼间的专注,竟与此刻自己电脑屏保里的设计草稿有几分相似。
“不仅是预算,”林姐压低声音,指尖划过办公桌上的城西地图,“经理刚在会上说,要把纺织厂旧址的招标案交给你——就是那个1927年开的‘大丰纱厂’,抗战时被炸了西厂房,现在还留着三台德国进口的老织机呢。”
姜晚的心脏猛地一跳。她想起三个月前刚进公司时,曾在档案馆见过大丰纱厂的旧照片:青砖墙上爬满爬山虎,穿蓝布衫的女工推着纱锭车,阳光透过锯齿形厂房的天窗,在地面织出金色的网。那时她就想,若有机会改造这里,一定要留住那些“会呼吸的历史”。
可这份雀跃还没焐热,手机屏幕突然亮起——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像一片淬了冰的碎玻璃:“大丰纱厂是苏家的基业,你一个外人也配碰?傅沉舟护得了你一时,护不了你一辈子。”
指尖的咖啡杯微微晃动,褐色的液体在冰裂纹里打转。姜晚抬头望向窗外,秋日的阳光正落在远处大丰纱厂的烟囱上,那根建于民国二十一年的烟囱,此刻在云层下泛着浅灰色的光,像一根沉默的时针,正指向某个被遗忘的过往。
当晚的大丰纱厂旧址,夕阳把锈迹斑斑的织机染成了蜜糖色。姜晚蹲在三号织机前,指尖拂过齿轮上的凹槽——槽里还卡着半根棉纱,纤维在暮色里泛着淡金色,像是八十年前某个女工不小心遗落的。傅沉舟站在她身后,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大丰纱厂档案》,是他托市档案馆的朋友找来的。
“民国二十六年,日军轰炸时,这台织机正在织军用绷带,”傅沉舟的声音混着晚风,轻轻落在老机器上,“当时的厂长姓苏,叫苏明远,据说战后去了香港,再也没回来。”
姜晚猛地回头。苏明远?苏晴的祖父?她忽然想起苏晴去年在酒会上说过的话:“我家祖辈也是做实业的,只是后来败了。”原来苏晴的执念,从来不是简单的“不甘心”——她把姜晚的设计,当成了对“苏家基业”的窃取。
“你早就知道?”姜晚的指尖还停在织机的铭牌上,铭牌上的“1929”字样已被锈迹模糊。
傅沉舟蹲下来,帮她拂去裤脚上的灰尘:“今早查短信来源时,顺便查了苏晴的家族史。她父亲是苏明远的小儿子,文革时受了冲击,总说‘大丰纱厂该是苏家的’。苏晴从小听这些话,把旧址当成了家族的‘脸面’。”
月光从厂房的破天窗漏下来,落在傅沉舟的睫毛上。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的图纸,展开时,民国时期的蓝晒图在夜色里泛着淡蓝色的光:“这是苏明远1935年手绘的织机改良图,我找档案馆扫描了一份,你或许能用在设计里——不是为了迁就苏晴,是为了让这些老东西,真的‘活’过来。”
姜晚看着图纸上细密的线条,苏明远的笔迹遒劲有力,在图纸边缘还写着“实业救国,织业兴邦”八个字。忽然间,她的设计理念清晰起来:保留厂房的锯齿形天窗,用老织机的齿轮做装饰摆件,在西厂房的废墟上建一座“织史馆”,展出从民国到现在的纺织工艺——既不是对历史的复刻,也不是对现代的盲从,而是让过去与现在,在钢筋与青砖间对话。
可这份清晰,在三天后的招标预备会上被击得粉碎。
合作方代表李总把一叠文件拍在桌上,纸张的声响在会议室里格外刺耳:“姜设计师,你提交的初步方案,和‘恒通设计’的方案高度相似!他们还拿出了苏明远的‘祖传图纸’,说你抄袭了苏家的传承!”
姜晚拿起文件,恒通的方案里,不仅有她落在复印机旁的草稿元素,还附了一张泛黄的“祖传图纸”——图纸上的织机改良方案,竟与傅沉舟给她的蓝晒图有七分相似,只是落款处的“苏明远”三个字,笔迹软塌塌的,明显是伪造。
“李总,这张图纸是假的!”姜晚的声音有些发紧,但目光坚定,“苏明远的真迹在市档案馆,我上周刚见过,他的‘远’字最后一笔是带钩的,这张图纸上的是直的!”
李总皱着眉,拿起茶杯抿了一口:“空口无凭。恒通说明天带‘苏家后人’来作证——苏晴,你该认识吧?”
姜晚的指尖攥紧了文件。苏晴竟然要亲自出面,用伪造的“家族传承”来毁掉她的设计。她忽然想起老织机上的棉纱,想起苏明远的“实业救国”,心里忽然升起一股倔强:她不能让这些老东西,被苏晴当成争风吃醋的工具。
第二天一早,姜晚没去公司,直接去了市档案馆。
档案馆的老楼是民国时期的邮局旧址,木质楼梯踩上去发出“咯吱”的声响。档案员王老先生早已在门口等她,手里拿着一串铜钥匙:“傅先生昨天就打过电话,说你要查苏明远的资料。我把1930到1940年的档案都整理出来了。”
阅览室的阳光很好,落在摊开的档案上,旧纸张的油墨味混着樟脑球的气息,像是穿越了八十年的时光。姜晚一页页翻着,苏明远的日记、工厂的财务报表、甚至还有1938年女工们的工资单——在1938年10月的日记里,苏明远写着:“日军轰炸,西厂房毁,织机三台幸存。吾虽去港,然盼有朝一日,纱厂能复,织业能兴,非为苏家,为家国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