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巷里新事与岁月绵长
第三十四章 巷里新事与岁月绵长 (第1/2页)书画节结束后的第一个周末,银杏巷还没从热闹里完全沉静下来。巷口老槐树上挂着的彩色灯笼没来得及拆,风一吹,灯笼穗子轻轻晃,把青石板路上的光影也晃得跟着动。张婶一大早就在院子里晒被子,刚把被套晾在竹竿上,竹杆发出轻微的“咯吱”声,她抬头擦汗时,忽然看见巷口拐进来一个熟悉的身影——是上周来参加书画节的年轻妈妈王敏,手里牵着蹦蹦跳跳的儿子乐乐,还提着一个鼓囊囊的布袋子。
“王女士,这么早就来了!”张婶放下手里的衣叉,快步迎上去,围裙上还沾着晨起煮粥的米香。
王敏笑着把布袋子递过来,袋口的绳结系得紧实:“张婶,这是我周末在家熬的草莓酱,用的是老家寄来的奶油草莓,没放太多糖,您和邻居们尝尝鲜。乐乐上周回去就念叨雪团,今早天没亮就催着我出门。”
乐乐躲在妈妈身后,只露出一双亮晶晶的眼睛,怯生生又带着期待:“张奶奶,雪团……还记得我吗?我带了小鱼干给它。”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包密封好的小鱼干,包装袋上印着卡通猫咪的图案。
张婶被逗得笑出声,拉过乐乐的小手:“雪团肯定记得你!它呀,现在天天蹲在小夕画室门口,就盼着有人来陪它玩。走,咱们现在就去找它。”
三人往巷中间走,刚转过陈老板的杂货店,就看见林夕蹲在画架前写生。晨光站在一旁,手里拿着相机,正对着墙上悬挂的画作调整角度,相机屏幕里映出《书画节热闹图》的局部——李爷爷挥毫写书法的模样被定格在画面中央,周围围满了举着灯笼的孩子。雪团趴在画架旁,尾巴卷成一个蓬松的圈,听见脚步声,耳朵先竖了起来,看见乐乐,立刻起身“喵”了一声,蹭到他脚边绕圈,尾巴尖轻轻扫过乐乐的裤腿。
“林姐姐!”乐乐挣脱妈妈的手,跑过去蹲下来摸雪团的头,小鱼干被他小心翼翼地放在地上,“雪团,给你带好吃的啦!”
林夕放下画笔,指尖还沾着一点赭石色颜料:“欢迎你们来。上次你说喜欢雪团,我特意画了张小画,就放在画室的书架上,这就去拿给你。”她起身时,晨光自然地伸手扶了她一把,还帮她拂去了裙摆上的银杏叶碎屑。
王敏走到画架前,看着画布上的巷景晨韵——张婶家的蓝白格子被套在风里舒展,李爷爷坐在藤椅上看报纸,老花镜滑到鼻尖,陈老板的杂货店刚卸下门板,挂出一块“今日有新鲜橘子”的木牌,木牌边缘还沾着点去年的红漆。“林小姐,您的画还是这么有生活气,每次看都觉得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她这几天一直在补画书画节的场景,”晨光接过话,语气里带着骄傲,“昨天画到半夜,就为了把孩子们举灯笼的光影画得更真实些。”
正说着,巷口传来“哗啦”一声响,是李爷爷提着鸟笼出门了。鸟笼里的画眉鸟“啾啾”叫着,李爷爷看见王敏和乐乐,脚步立刻加快:“这不是乐乐嘛!快来爷爷家坐,我前几天晒的葡萄干刚好能吃了,甜得很。”他说着,就想拉乐乐往家里走,鸟笼在手里轻轻晃悠。
乐乐眼睛一亮,又回头看了看妈妈,王敏笑着点头:“去吧,跟爷爷待一会儿,妈妈跟林小姐聊聊天。”
张婶也凑过来说:“中午就在我家吃饭,我这就去巷尾的菜市场买条新鲜的鲈鱼,给乐乐做糖醋鱼。上次他说爱吃我做的桂花糕,我再蒸一笼,你们下午回去的时候带在路上吃。”
王敏连忙推辞:“张婶,真不用这么麻烦,我们就是来看看雪团和大家,下午还要赶回去送乐乐上兴趣班。”
“不麻烦!”张婶摆摆手,围裙带子在身后打了个结,“你难得来一次,必须尝尝我的手艺。再说,乐乐喜欢吃,我做着也开心。”
林夕和晨光对视一眼,都笑了。银杏巷就是这样,从不会把“客人”当外人,只要来了,就会被塞进满溢的热情里,暖得人心头发热。林夕转身走进画室,很快拿出一张巴掌大的画纸——雪团戴着红色毛线帽,蹲在金黄的银杏叶堆里,爪子边放着一颗小小的草莓,旁边用娟秀的字迹写着“乐乐的小友”。
乐乐接过画,小心地抱在怀里,像是捧着珍宝:“谢谢林姐姐!我要把它贴在我的书桌前,每天都能看见雪团。”
中午时分,张婶家的院子里飘满了饭菜香。糖醋鲈鱼摆在桌子中央,鱼身上淋着琥珀色的酱汁,旁边是红烧肉、清炒时蔬,还有一笼热气腾腾的桂花糕,糕面上撒着细碎的桂花,甜香扑鼻。大家围坐在八仙桌旁,乐乐坐在李爷爷身边,小口吃着鲈鱼,还不忘跟李爷爷聊学校里的趣事——他说班里新来了一只小仓鼠,老师让大家轮流照顾,他昨天还喂了仓鼠吃瓜子。
王敏则跟林夕打听巷里的民宿:“我爸妈退休后总想去安静的地方住几天,上次看了您画的王奶奶家民宿,他们特别感兴趣,想问问能不能预约下个月的房间?”
“当然可以,”林夕放下筷子,“王奶奶家上个月刚装修了小院,种了不少月季和绣球,下个月刚好开花。我下午就帮您跟王奶奶说,保证留最好的房间。”
陈老板也端着一碗酸梅汤过来,碗边还放着两颗冰糖:“王女士,尝尝我新熬的酸梅汤,加了点陈皮,解腻。乐乐,陈爷爷给你拿个刚烤好的红薯,还是热乎的。”他说着,从保温袋里掏出一个用报纸包着的红薯,递给乐乐。
乐乐接过红薯,剥开一点报纸,热气立刻冒了出来,他小心地咬了一口,眼睛弯成了月牙:“谢谢陈爷爷,红薯好甜!”
饭后,王敏要带着乐乐离开了。乐乐怀里抱着林夕送的画,手里提着张婶给的桂花糕和陈老板给的橘子,还不忘把没吃完的小鱼干塞给雪团。“张奶奶、林姐姐、陈爷爷,我下次还要来,跟雪团玩,还要吃张奶奶做的糖醋鱼!”他挥着小手,声音脆生生的。
张婶站在门口挥手:“随时来啊,张奶奶给你做更多好吃的!”
看着母子俩的身影消失在巷口,林夕忽然说:“我想把今天的场景画下来,乐乐抱着画的样子,张婶在厨房忙碌的背影,李爷爷给乐乐剥葡萄干的模样,都特别温暖。”
晨光点点头,拿起画架旁的画板:“好啊,我帮你把画具整理好,咱们下午就在院子里画,光线正好。”
接下来的日子,银杏巷里的新事像春天的新芽,冒了一桩又一桩。陈老板的杂货店来了个新帮手,是他远房侄女陈佳佳,刚大学毕业,放弃了城里的工作,说想回老家体验一段慢生活。佳佳穿着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头发扎成马尾,每天早上七点就到杂货店帮忙整理货物,还在店门口摆了个“故事角”——一张小桌子上放着苏曼的《银杏巷的故事》《银杏巷的新故事》,还有林夕的画册,旁边摆着一个留言本,供游客写下自己的感受。
有天下午,四个穿着校服的学生背着画板走进巷里,说是从美术老师那里听说了银杏巷,特意来写生。佳佳看到他们,立刻端来四杯酸梅汤,还跟他们聊起巷里的故事:“你们看那棵老银杏树,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去年秋天,林姐姐在树下画了整整一个月,把银杏叶飘落的样子都画进了画里。”
学生们听得入迷,其中一个戴眼镜的女生说:“我们想把银杏巷写进毕业作品里,不知道能不能请林姐姐给我们指点一下?”
佳佳立刻掏出手机给林夕打电话,还热情地领着学生们往画室走。林夕正在画“向日葵生长图”,画纸上的向日葵刚长出两片真叶,看到学生们,立刻放下画笔,带他们在巷里转了一圈,从张婶家的向日葵讲到李爷爷的围棋,从陈老板的酸梅汤讲到雪团的“明星事迹”,每个细节都讲得细致入微。学生们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时不时停下来拍照,本子上很快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