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失败了才会诛九族,成功了就能手握朝纲!(求收藏,求追读)
第42章 失败了才会诛九族,成功了就能手握朝纲!(求收藏,求追读) (第1/2页)天启七年十一月十七日,北京城。
乾清宫前,素白的帷幔在寒风中微微摇晃。周玉凤身着翟衣,头戴九龙四凤冠,缓步踏上丹墀。没有然后礼乐相伴,不似往日册封大典那般喧闹奢华。崇祯皇帝朱由检站在殿前,目光平静地注视着她一步步走近。
他记得上上一世,周玉凤的封后大典是何等风光——金碧辉煌的奉天殿前,百官伏拜,钟鼓齐鸣。可如今,他却只让礼部按最低规制操办。
“这就叫艰苦朴素,不忘初心!”他低声自语,嘴角微微扬起。
阉党差不多已经收下当狗了!勋贵还有点不服,不过资格最老的张惟贤已经投了。朱纯臣还在折腾,不过没关系,他的五军营已经被张之极接了,每过一天,他这个提督京营戎政对京营主力五军营的影响力就会减一分。如果他能再努力点作死就更好了......
再往后,还有东林君子......
想到这里,崇祯心中一阵畅快。
“陛下。”周玉凤行至御前,盈盈下拜。
他伸手扶起她,温声道:“今日起,你便是朕的皇后了。”
周玉凤抬眸,眼中似有泪花闪动,却又很快垂下眼帘,低声道:“臣妾定当克勤克俭,不负陛下所托。”
崇祯微微颔首,目光扫过阶下肃立的文武百官。勋贵们面色各异,有的强作恭谨,有的眼神闪烁。他知道,这些人里,不少还在盘算着如何保住自家的田产、权势,甚至……如何给他这个少年天子使绊子。
不过没关系,这一世,他已经知道谁忠谁奸,谁是大明的敌人!
正思忖间,刚刚晋升司礼监秉笔太监的高宇顺悄然趋近,低声道:“徐启年从辽镇回来了,还带来了三员虎将。”
崇祯眉梢微挑——三员虎将,终于来了!
他不动声色地点头:“让他们先去积水潭大营安顿。”
高宇顺躬身退下。
封后大典继续按部就班地进行,礼毕后,崇祯携周玉凤返回乾清宫。路上,他低声对周玉凤道:“你回一趟坤宁宫意思一下,然后还和朕一起住乾清宫,以后咱们天天在一起,永远都不分开。”
大明皇后按照制度应该住坤宁宫——不过在新天朝住惯了“小房子”的崇祯,实在不大习惯和自己的老婆不住在一个“小区”里。而且,他和周皇后“分居”不仅开支太大,还不利于保卫工作。
他的御前亲兵不过万余人,本身的训练任务就很紧,每天抽出一千多人到宫中担任宿卫就顶天了。那点人手得尽可能集中,如果分散开来到处撒一些,可就不大够了。
周玉凤温顺地应下,然后福身告退。
......
同一日,肃宁伯府。
后花园的阁楼内,炭火微红,却驱不散冬日的寒意。侯兴国裹着貂裘,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茶盏边缘,目光阴沉地盯着对面的魏良卿。
“九千岁最近如何?”他低声问。
魏良卿冷笑一声:“老糊涂了,家产交出去九成,人比原来还忙,天天和那个王承恩泡在内承运库。”
“他在内承运库做什么?”
“帮小皇帝管银子,管田产。”魏良卿语气讥讽,“议罪银收了二百多万两,赎罪田收了一百多万亩,还有一大堆房产和古玩珍宝,不得好好管一管?王承恩啥都不会,不靠我伯父能靠谁?”
侯兴国眯了眯眼:“这么说,九千岁现在……真成了皇上的账房先生?”
魏良卿嗤笑:“不然呢?你以为他还能翻出什么浪来?”
侯兴国沉默片刻,忽然压低声音:“宣府、大同那群臭当兵的有没有可能哗变?”
魏良卿眉头一皱,摇头道:“皇上现在手里有点银子可周转了,除了拨出一笔银子给先帝修坟,剩下的大多花在了补饷、赈灾上。收到的土地,也大半分给有功将士或给蓟镇补军屯了。”
他说到这里,咬牙切齿:“这说明皇上是把军汉们放在心头的,而且实实在在能拿出些银子……那些臭当兵的遇上明主了,哪里还肯反?”
侯兴国却冷笑一声:“皇上心里只有蓟镇,好的都给了蓟镇,蓟镇的十万将士当然是满意了。可宣府、大同、昌平呢?不患寡而患不均啊!”
魏良卿仍是摇头:“皇上手里总还有几十万活钱和几十万亩土地,能安抚住的。”
侯兴国盯着他,忽然压低声音,一字一顿道:“如果再加上喀喇沁蒙古和建州的八旗兵呢?”
魏良卿浑身一震,瞳孔骤缩:“你……你说什么?”
侯兴国嘴角勾起一抹阴冷的笑意:“也不瞒你,我逃离大宁城后,就和张家口的范东家马不停蹄去了盛京,拜见了黄台吉大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