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理科状元考科举?强到朕傻眼 > 第204章 乡试考题

第204章 乡试考题

第204章 乡试考题 (第1/2页)

黎诉沿着指示走向自己的号舍,那是一个宽三尺、深四尺的狭小空间,左右以砖墙隔开。
  
  内有木板两块,一为桌,一为凳,上面有黎诉手上考牌的编号,这就是他未来九天六夜的要待的地方。
  
  卯时正,三声炮响,贡院大门缓缓闭合。
  
  又是一声炮响,开始下发考题。
  
  黎诉接过题纸,缓缓展开,目光迅速扫过七道经义题。
  
  前六道皆出自四书五经,对黎诉来说没有任何难度。
  
  看到第七道时,黎诉眉头微微一挑。
  
  题上问: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然今天下土地兼并日盛,百姓流离者众,何以解之?
  
  这不是传统的经义题,而是关乎民生的时务策问。
  
  乡试中出现此类题目,看来今年的主考官是有考察实学之意。
  
  周围已响起此起彼伏的磨墨声,黎诉却岿然不动,先在心中构思了一下所有的题目的答题大纲。
  
  快速在心中理清楚了前面六题的答题大纲,黎诉目光落在第七道题上。
  
  无论是历史的角度,师父所言,书中记载,还是他自己所见,大夏的土地兼并问题确实是一个大的问题。
  
  即便是富庶之地,也有农民卖儿卖女,若是遇到旱灾之类的,饥民啃树皮食观音土,更是常见之事。
  
  土地兼并,贫富悬殊,一直是大患。
  
  百姓手中没有土地,只能被富人驱使,甚至一年到头都在种地,却无法养活自己一家人。
  
  土地大头都在世家贵族手中,百姓为求一口吃食,不得不被他们所驱使。
  
  对于世家贵族来说,他们最大的财富并非是他们的钱财,而是穷人。
  
  黎诉心想,破题当从经典入手,而后切入时弊,最后提出对策。
  
  黎诉心念一转,《尚书》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
  
  黎诉思索完毕,开始研墨,先从第七道题目落笔,动作行云流水。
  
  黎诉提笔落墨,小楷在纸上工整如刻。
  
  “臣对:臣闻王者之治天下也,必以民为本。民之安否,系乎国之兴亡。今圣人在上,励精图治,而犹有土地不均之患者,岂非法久而弊生,事因而势异乎?”
  
  破题即点明主旨,引用经典,而又直面问题。
  
  若是一般考生,必先大量铺陈经典,不敢直指时弊。
  
  黎诉却反其道而行,展现出不畏权贵的风骨。
  
  黎诉虽然还没有进入官场,但他已经想清楚自己走什么之道了。
  
  这题能出现在乡试,结合师父所言,他知道当今陛下想从科举中选拔什么样的人才。
  
  什么党派之争?他只是陛下的忠臣!他要坚定地做实业,搞事业。
  
  黎诉又继续落笔,“夫土地者,生民之所依也。古者井田之制,一夫百亩,所以均贫富而安天下也。从古至今屡有限田之议,然终不能行者,盖利益之根深,而变法之难成也。”
  
  黎诉从历史角度分析土地问题的由来,指出历代改革失败的根源,言简意赅,直指要害。
  
  写到此处,黎诉稍作停顿,思考对策,单纯恢复古制自然不可能,必须有所创新。
  
  他想起历史上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虽最终失败,却有可借鉴之处。
  
  “今欲均土地,安民生,非徒复古制也,当因时制宜。臣愚以为:一曰清丈田亩,使隐田无所遁形;二曰限之以制,一品官毋过千亩,庶人毋过百亩;三曰溢额者分授佃户,官给补偿;四曰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以增可耕之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