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玉带羹玲珑肉
第四十九章 玉带羹玲珑肉 (第2/2页)戚萝微微一怔。
这人身姿挺拔,眉眼间瞧着竟有几分眼熟,仿佛在哪里见过,但一时又想不起来。
连忙敛衽行礼:“沈大人,确有此事,惊动各位官爷了。”
沈砚之溜溜达达地走进院子,飞快将院内情形扫了一遍。
地上的碎陶片还没扫净,后门门栓上有新鲜的撞痕。
身后两名兵士则默契地守在了门口。
“说说吧,怎么回事?还动了刀子?”
沈砚之找了个石凳坐下,从怀里摸出个小本子和炭笔。
戚萝将昨夜之事仔细说了一遍。
沈砚之一边听,一边记录,偶尔插嘴问几句细节,问得相当严密。
待戚萝说完,沈砚之站起身,亲自查看后门和地上的痕迹,又蹲下研究了半天那个脚印。
“是个老手。”他拍拍手站起来,“力气大,脚步沉,像是江湖上的路子。小娘子,你得罪的人来头不小啊。”
戚萝心头一紧,面上却不动声色:“民女安分经营,实不知得罪了何人。”
“安分经营?”沈砚之挑眉,忽然凑近了些,压低声音,“你刚来汴京时,在金陵桥上摆过摊吧?”
戚萝一怔,这才恍惚想起似乎确有这么一个俊朗的年轻官人来吃过东西,还夸赞了几句。
那时生意忙乱,她并未留意对方身份,只当是个寻常食客。
“官爷怎知……”
沈砚之笑得意味深长:“宋修那家伙可是特意嘱咐过我,要多照看照看你这味真馆。”
听到宋修的名字,戚萝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是他……
难怪觉得眼熟。
“原是沈官爷。”她微微颔首,“劳您费心了。”
“客气什么。”沈砚之摆摆手,从怀里摸出一枚刻着“厢”字的铜牌递给戚萝,“这几日我会让弟兄们多往这儿巡查,你自己也当心些,夜里锁好门户。若有急事,拿这个找巡街的铺兵。”
戚萝接过铜牌:“多谢沈官爷,也请官爷代我谢过宋公子。”
“谢他做什么?”沈砚之笑起来,“那家伙就会板着脸使唤人,走了!”
他冲戚萝眨眨眼,便带着兵士转身离去。
阿桃这才凑过来,看着铜牌小声道:“姑娘,这位沈官爷人真好。”
戚萝握紧手中微凉的铜牌,正要说话,巷口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只见宋修快步走来,素日沉静的脸上带着罕见的急色,官袍下摆还沾着清晨的露水。
“我方才在衙署听说…”他话未说完,目光突然定在戚萝额角,那里有一道细微的血痕,是昨夜被刀风擦伤所致。
他的声音骤然一冷:“他们伤到你了?”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半大小子气喘吁吁地跑到巷口。
张望了一下,怯生生地喊道:“请问…这里是味真馆吗?有个姓冯的掌柜让我送封信来…”
两人目光同时转向那个孩子。
空气中仿佛有什么东西骤然绷紧。
宋修率先动作,上前温和地拦住孩子:“小郎君,莫慌。是谁让你送信来的?可还记得那人模样?”
孩子怯生生道:“是个大叔,戴着斗笠,没看清脸…就在前街口给了我五文钱,说把信送到味真馆姓戚的姑娘手上。”
宋修这才接过信,指腹快速检查封口有无异样,然后才递给戚萝。
信纸是普通的毛边纸,字迹是用最常见的墨块书写,毫无特征。
戚萝展开信,内容却让她目光一凝:
戚萝展开信,内容却让她目光一凝:
“戚姑娘台鉴:
闻姑娘技艺超群,得贵人赏识,生意日隆,可喜可贺。醉仙楼虽为百年老号,然深知厨艺之道,贵在切磋共进。
今特备本楼数味招牌小酌,如‘玉带羹’、‘玲珑肉’等,诚邀姑娘得暇莅临品鉴,交流切磋,共促汴京饮食之盛。
然,汴京居,大不易。行有行规,业有业道。翰林院、太学之订单,牵扯甚广,非独味之事;米炭货源,关乎根本,尤需稳妥。新米虽廉,然来源驳杂,恐有隐患;新炭虽贱,然火性不稳,易生事端。姑娘初来,或不知深浅,若因小失大,致贵体有损或声誉有恙,纵郡主爱护,亦恐难周全。
老夫痴长几岁,忝为同行前辈,实不忍见明珠蒙尘,英才折戟。还望姑娘三思慎行,酌量取舍。他日若愿拨冗至醉仙楼一叙,老夫必扫榻以待,倾囊相授。
醉仙楼冯敬堂,顿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