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重生千禧年:官场之路从片警开始 > 第533章 水成这样、审核什么

第533章 水成这样、审核什么

第533章 水成这样、审核什么 (第1/2页)

胡金平的声音压得极低,几乎是贴着话筒在说话。
  
  “老板在开常委会呢,一会我联系你。”
  
  刘清明应了一声,挂断了电话。
  
  他不急。
  
  黄文儒是云州市的一把手,整个城市的掌舵人。
  
  一天到晚,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各种各样的会议,各种各样的接见,这才是他的工作常态。
  
  如果他随时都有空,那才叫不正常。
  
  而且,胡金平那句话里,信息量很大。
  
  常委会。
  
  会不会是自己之前提的那个庞大构想,已经被黄文儒正式提上了市里的最高决策会议。
  
  如果是真的,那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没过多久,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请进。”
  
  门开了,陈默抱着一摞厚厚的文件走了进来,因为文件太高,几乎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小心翼翼地把文件放在刘清明桌子空着的一角,动作很轻,生怕弄出太大动静。
  
  “刘处,这是以前计委时期,咱们国家搜集到的关于《瓦森纳协定》的一些原始文件和内部的分析报告。”
  
  陈默站得笔直,像一棵小白杨。
  
  “档案室的同志说,有些更早的资料还在整理,让我先拿这些过来给您看。您先看着,我再去催,再去找。”
  
  刘清明点点头,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坐下说。辛苦你了。”
  
  他打量着这个年轻人,很勤快,也很有眼力见。
  
  “我们这个项目组,不只你一个人吧?怎么就你一个人在跑?”
  
  陈默闻言,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但很快就恢复了正常。
  
  他有些拘谨地在椅子上坐了半个屁股,双手放在膝盖上。
  
  “徐哥他们……因为您一直不在岗,前段时间工作比较多,处长就把他们先调到一组去帮忙了。”
  
  刘清明瞬间就明白了。
  
  自己这个挂名的处长长期不在岗,他这个一把手心里有想法是正常的。
  
  把自己手底下的人调走,既是给别的组补充人手,也是在变相地削弱自己这个小组,让它名存实亡。
  
  而陈默,这个刚分来的新人,没背景没资历,自然就成了被“剩下”的那一个。
  
  被人排挤,坐冷板凳,这是部委里最常见的生态。
  
  刘清明心里跟明镜似的,但他什么都没说。
  
  官场之上,只做不说,或者多做少说,才是生存之道。
  
  他只是平静地点了点头。
  
  “知道了。”
  
  陈默看到刘清明这个反应,心里反而安定了不少。
  
  这位年轻的领导,似乎比他想象的要沉稳得多,也通透得多。
  
  刘清明不再理会这些办公室政治的细枝末节,他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桌上那堆小山似的文件吸引了。
  
  他拿起最上面的一本,翻开了封面。
  
  一股陈旧的纸张和油墨混合的味道扑面而来。
  
  《瓦森纳协定》。
  
  对于这个东西,刘清明再熟悉不过。
  
  前世,他从事的就是IT行业。那个年代,一台电脑里,CPU、内存、硬盘这三大件自不必说,就连主板上的许多元器件,乃至小小的风扇,都几乎是进口货的天下。
  
  西方世界卡住华夏脖子的手,就是通过这一个个冰冷的限定文件来执行的。
  
  从冷战时期臭名昭著的“巴统”,到96年最新出台的这个《瓦森纳协定》,本质上换汤不换药。
  
  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协定的缔约国名单里,就连后世被西方世界轮番制裁得死去活来的俄国,都赫然在列。
  
  而一度与西方关系相当不错的华夏,却被冷酷无情地、始终如一地排除在外。
  
  可以说,这份协定,从诞生之初,就是为华夏量身打造的。
  
  因为其他那些被限制的国家,无论是遥远的古巴,还是中东的两伊,亦或是那个半岛上的邻国,都没有足够的份量,让西方世界如此严阵以待。
  
  刘清明首先看到的,是协定的具体内容。
  
  那是一份长得令人发指的商品和技术清单。
  
  限制范围主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军民两用商品和技术清单。
  
  这里面,又细分出了九大类别:先进材料、材料处理工艺、电子元器件、计算机、电信与信息安全、传感和激光、导航与航空电子仪器、船舶与海事设备、推进系统。
  
  而这九大类下面的每一个具体限制项,又详细分列了设备和组件、测试和检验设备、材料、软件、技术等五项说明。
  
  第二类,则是纯粹的军品清单,涵盖了各类武器弹药、设备以及作战平台等,总共二十二项。
  
  这份清单每年都会进行修订,刘清明手上这份,是去年的最新版本。
  
  他随意地翻了翻,许多在前世看来已经十分落后的技术和产品,在这份清单上,却被标注为高度敏感。
  
  他甚至在其中看到了盾构机的相关技术。
  
  刘清明心里不禁泛起一丝波澜。
  
  他清楚地记得,在前世他重生的那个年代,华夏的盾构机技术,早已经通过自力更生和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取得了全面的突破,甚至反过来成为了全球产量最大、质量最顶尖的国家。
  
  到了那个时候,西方想限制也限制不了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华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攻城掠地。
  
  他相信,随着国内经济的腾飞和科技的进步,手中这本厚厚的册子,只会变得越来越薄。
  
  到那时,这每一年度不同版本的协定,本身就会成为一部史书,成为华夏在科技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的最好注脚。
  
  刘清明一边看,一边在心底感叹。
  
  华夏这个民族,实在是太伟大了。
  
  在全世界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在被全面技术封锁的绝境中,硬生生地靠着自己的血肉和智慧,杀出了一条通天大道,最终成为了这个星球上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一极。
  
  而在这个波澜壮阔的过程中,灵活的外交手段、务实的政治态度,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没有后来网络上许多人嘲讽的“忍辱负重”的十几年,又怎么可能换来后来扬眉吐气的一天?
  
  闷声发大财,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这背后,是何等清醒的认知和何等坚韧的战略定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