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羡慕
第255章 羡慕 (第2/2页)刘金亮又说:“新房一层的墙已经砌完,等楼板浇好,再砌二层的墙。还有屋顶的桁架,也得提前弄好,这样能快点儿。”
老李听得认真,时不时“嗯”一声,等刘金亮说完,他补了句:“刘师傅,有几个事儿我得跟你说。
天越来越热,这房子里得装空调,你们干活的时候记得留好管线;
咱北方冬天冷,暖气管道也得提前弄,别到时候再扒墙返工。
最关键的是厕所防水,这可是大问题,必须做好,别留着漏水的毛病。”
刘金亮拍着胸脯保证:“李哥,你放心,这些要求我们都记着呢,肯定按你的标准来。
至于工期,按现在的进度,要是后面材料能及时到,钱也没问题,大概还得一个多月就能完工,争取入夏前让你们搬进去。”
老李心里算了算,一个多月还行,他满意地说:“行,那辛苦你们了,有啥情况随时跟我说。”
老李在工地又待了半个钟头,这儿瞅瞅那儿看看,跟工人嘱咐了几句“小心点”“别摔着”,然后才离开工地,往村北的蔬菜大棚去。
走到大棚附近,就见到一辆军绿色卡车开来。
卡车稳稳停在路边,副驾驶门先开了,李哲从车里下来,穿了件干净衬衫,手里拎个公文包,老李望着李哲一时间有些感慨,儿子越来越像城里人了。
接着,副驾驶室又下来个中年男人,老李一看,眼睛一下子亮了,又惊又喜,这人是他弟弟李振国。
儿子三天两头回来,老李见着他不意外。
李振国可有日子没回来了,老李别提多高兴了。他快步走过去,一把拉住李振国的手:“振国,你咋回来了?快,进棚里坐。”
李振国也笑:“哥,老二不是要租赁个罐头厂嘛,我帮他把把关,又想着好久没见你了,就趁这机会回来看看。”
三个人进了3号蔬菜大棚,棚里绿油油的,蔬菜长得旺,看着就喜人。
老李拿出几个凳子,又去倒了两杯茶水,递给李振国和李哲,热情地说:“振国,一路累了吧,快喝点水歇歇。”
李振国接过茶水,喝了一口,瞅着棚里的蔬菜,夸道:“哥,这菜长得真好,得种到几月份去了。”
老李瞅了一眼李哲:“咱也是头一回种蔬菜大棚,听老二的意思是大部分菜都种到六月底,七月份夏菜上市,就把大棚收了,休耕两个月,八月底再说。”
李哲补充道:“也不全是这样,有些特殊的作物种植期比较久,可能会一直栽种。”
李振国似乎想到了什么,好奇道:“老二,你现在供菜的那些酒店,夏季就不供菜了?”
李哲喝了一口茶水,答道:“供,这渠道不能丢。”现在是反季节蔬菜稀少,所以不缺市场,但以后市场的重要性会愈发明显。
李振国有些疑惑:“那你都没菜了咋供?”
李哲笑道:“没菜了就去收菜,这是金哥的老本行,哪怕夏天供菜是不赚钱,这些供应渠道也得保证了。”
李振国点点头,暗道侄子的成功不是偶然,确实是个做生意的料。
老李坐了一会,就骑着自行车去了代销店买了新鲜的鱼和肉,让李酒缸做了一桌子菜。
晚上,老李搬出一箱子汾酒,众人边喝酒,边谈租赁罐头厂的事。
李振国说了一些自己在京城罐头厂的经历,讲罐头怎么生产、怎么管理,李哲听得认真,时不时问两句,一直到晚上十点才散场。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金百万就早早来了李家。
他穿件宽松短袖,肚子有点鼓,脸上带着憨厚的笑。李振国也收拾好了,背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考察罐头厂用的笔记本和工具。
俩人坐上李家运菜的卡车,去金百万提前选好的几家罐头厂二次考察。
同时,李哲也没闲着,蔬菜大棚外的空地聚了好些人,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聊天。
这些人要么是村里的民兵,要么是李哲新招的种植户,都跟四季青公司签署了蔬菜大棚种植和收购协议,属于李哲招到的第一批合作的大棚种植户。
李哲今天要带他们去镇信用社贷款。
不远处田埂上,还站着些看热闹的村民,凑在一块儿嘀咕,眼睛时不时往这边瞟。
人群里,李哲穿件浅蓝色的衬衫,袖口挽到小臂,他刚跟老爹老李交代完大棚里的活计,转身就被人围了个严实。
“李老弟,咱啥时候去信用社啊?”
“是啊,咱一会咋走啊?这么多人,可别误了点。”大家七嘴八舌地问,话里都带着期盼。
李哲抬腕看了眼手表,已经过了八点二十,他清了清嗓子,拔高声音喊:“大家伙静一静!再查查手里的手续——跟四季青公司签的种植收购协议、身份证、户口本,还有蔬菜合作社的证明,少一样都办不成贷款,别到了信用社才发现漏带,来回跑冤枉路,不值当!”
“带了带了!”人群里立刻应和起来,有人干脆把揣在怀里的纸包掏出来,当着众人的面又翻了一遍。
“手续我昨儿个就揣怀里了,数了三遍,没差!”有人还下意识地摸了摸胸口的口袋,生怕手续飞了似的。
王二麻子从人群里挤出来,穿件洗得发白的褂子,领口还卷着边,脸上的麻子在晨光里格外显眼。他搓着手,嘿嘿笑:“李老弟,咱到底啥时候走啊?我昨儿个晚上兴奋的一晚上没睡着。”
他话音刚落,旁边的赵兵就凑过来,故意逗他:“你是光棍想媳妇了吧?”
“哈哈哈哈!”这话一出口,人群里立马爆了哄笑,连田埂上看热闹的村民都跟着笑,有人还拍着大腿。
王二麻子的脸瞬间红到脖子根——他今年二十八了,因为脸上的麻子,一直没说上媳妇,一脸愁相,看着比同龄人要老不少。
这事一直是他的心病,这会儿被戳中,只能尴尬地低着头,嘴里嘟囔:“别瞎说,我就是想好好种大棚赚钱……”
老李见他窘得慌,赶紧打圆场:“行了行了,别拿二麻子开玩笑。等咱大棚赚了钱,到时候十里八乡的姑娘都来瞅,还愁找不到好媳妇?”
这话既给王二麻子解了围,又让众人心里更热乎,纷纷点头:
“就是这个理!”
“等赚了钱,啥都有了!”
远处传来“突突突”的拖拉机声,两道黑烟从田埂那头冒出来,越来越近。
众人抬头一看,是赵铁柱和王大庆,各自开着辆红色拖拉机往这边来。
李哲拍了拍手,大声说:“人差不多齐了,大家伙赶紧上车!”
二十多号人立马涌到拖拉机旁,争着往上爬。有的踩着车轱辘借力,脚一滑差点摔下来,旁边人赶紧拉了一把。
原本空落落的车斗,没一会儿就挤满了人。
孙强虽说腿脚不好,但积极性高,第一波爬上了拖拉机,抢了个靠近车头的位置。
等所有人都上了车,赵铁柱和王大庆发动了拖拉机,“突突”的声音更响了。
孙强坐在车头旁,看着路边越聚越多的村民,心里突然涌上来一股劲儿——
他清楚,这些村民其实也想跟着李哲种大棚,只是李哲这次只选了他们第一批信得过的人。想着这些,嘴角就忍不住往上翘。
孙强忍不住扯着嗓门唱起来:“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他嗓门本就大,这会儿借着拖拉机的轰鸣声,歌声顺着乡间小路飘出去老远。
车斗里的人一听,也跟着唱。有人记不住歌词,就跟着哼调子,跑了调也不在意。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歌声里满是希望——盼着贷款能顺顺利利办下来。
拖拉机沿着乡间小路慢慢走,歌声一路飘向远方。路边的村民都探着头往车斗里看,眼神里满是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