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崛起晋文称霸——城濮之战
晋国崛起晋文称霸——城濮之战 (第2/2页)此后,子玉便派使者对晋文公说,你们如放了曹、卫的国君,我们也就解宋国之围。晋文公听从大臣先轸的建议,一面将楚国使者抓起来以激怒楚国,一面私下对曹、卫说,许他们复国,并强迫曹、卫两国与楚国绝交。子玉得知后果然大怒,怒而兴兵,带兵进逼晋师,晋文公深有远见,看到楚军气势汹汹,想骄楚军之心,便命令晋师向后退却,为此,一些将领很不满,说:“我们是国君率领的,楚军是臣子为帅,地位不对等,现在君避臣,不是太丢脸了吗?”而大臣狐偃说:“出兵要理直,士气才会旺盛。理亏士气就会衰弱。我们国君曾受过楚君的恩惠,也曾说过要退三舍以避之。若我们忘恩失信,那就是理亏,他们就理直,士气就会高。如果我们退了以后,他们仍不撤兵逼迫,那就是他们理亏。”于是退了三舍(九十里),当然更多的是诱敌深入,骄楚军之心。此举有一石二鸟之策,也出了“退避三舍”之词。
子玉以为晋军害怕了,于是帅军紧逼晋军追了上去,这样,双方的战争开始了。子玉率军急匆匆跟进,看看天色已晚,就依托丘陵险阻扎营,晋楚两军对峙于城濮。晋文公退避三舍,既是报答之前楚成王给予的礼遇,也是运用“卑而骄之”、“怒而挠之”的诱敌之计,子玉上钩了,从心理对阵上来说楚军统帅已经输了。
第二天,子玉派大将斗勃向晋文公请战,晋的回复却较为谦让,说晋不是楚的对手,让楚军先出招,这让子玉更加骄傲,更看不起晋军。
城濮交战时双方的阵容是:晋三军,先轸为元帅,统率中军,郤溱辅佐,狐毛统率上军,狐偃辅佐。栾枝统率下军,胥臣辅佐,晋军经过改革及不断地作战战力比以往更强。楚国也是三军,即令尹子玉统率中军,战力较强。子西(斗宜申)统率左军,子上(斗勃)统率右军。楚的仆从国郑、许军跟随楚左军,陈、蔡军跟随楚右军,两边翼军因为是多国部队,军心不一,战力不强,就像周郑繻葛之战一样,联军遇到硬骨头(强大的对手)就容易暴漏其军心不齐的缺点,但这方面也有统帅能力等多种原因在其中决定整个军队的战力。
四月六日,晋军在城濮严阵以待楚军。子玉在战争前狂傲声称,今日必然击败晋军。
战场上两军蔓延数里,于是都在主帅的命令中冲向对方,当两军接触之时,晋下军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马身上的战车,首先冲击楚右翼的附庸陈国、蔡国军队,陈、蔡军的马匹受惊,惊骇逃散,楚右军指挥无法指挥联军,继而溃散。楚子玉、子上见右军溃败,怒火中烧,加强对晋中军和上军的攻势。晋右翼上军狐毛设将、佐二面旗帜,令二旗后退,引诱楚军。晋下军栾枝所部也以车辆曳树枝奔驰而伪装军队多。楚子玉以为晋右翼败退,令楚左军追击,所以对陈、蔡及右翼军溃败并未理会,想击败晋右军再作打算。楚左军追击晋上军时,差距拉开后侧翼暴露,晋先轸、郤溱率中军拦腰截击,狐毛、狐偃率上军夹攻楚左军,楚左军被两面夹击发生了溃败。楚子玉在中军大阵看见左、右军皆败,大势已去,想到再打下去可能会全军覆没,于是满脸不甘地下令中军停止进攻后撤,楚中军得以保全。随后子玉率残兵慢慢退出战场,晋军怕逼迫楚军过甚而发生楚军全力反击,所以等楚军退却没有追击只占领了楚军营地。晋军休整三日后,胜利班师回晋。
战争影响
城濮一战中,晋国大胜,此后楚国大将子玉羞愤自杀,楚国北进锋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于是中原诸侯受迫于楚国威势而附楚者,鲁、曹、卫、陈、郑等国皆脱离楚国回至中原集团,听从晋国之领导,使中原复呈安定之象。可以说城濮之战开启了晋国称霸中原的大门。
再之后,晋军进入郑国衡雍,并在践土修缮周王的行宫,朝觐周王,向周襄王献上楚国俘虏四马兵车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与中原诸侯会盟。周襄王册命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的意思,晋国拥有了代表周王室行使征伐诸侯大权的“尚方宝剑”。晋文公在“尊王”的旗帜下,顺理成章地登上了霸主宝座。成为了齐桓公之后又一位执行“尊王攘夷”政策的诸侯,也是名声较大有影响力的诸侯。
晋国被《左传》《国语》和《史记》等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强国之一。晋国鼎盛时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晋国因国力强大,经常压制住另外齐秦楚三个大国,在春秋时期大多数时间里独霸中原。甚至认为春秋五霸时“齐一而晋四也”,晋国占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城濮之战,虽然晋国取得了胜利,但楚国主力未损,只是曹卫小国及右军有损失,而且楚国地大物博,实力恢复很快,也为此后,晋楚持续争霸埋下了伏笔。
战争评价
城濮之战开始前,楚国刚刚得到曹、卫两国的依附,晋国就定下了伐曹、卫,使楚救之,解除宋国之围的作战方针。这里也有攻其必救、避实就虚、围魏救赵之策在其中。
第一阶段先从卫国下手,初战取胜,为晋、齐之盟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围曹,入曹。至此,附于楚国的曹、卫两国都被征服,大地削弱了楚国的力量。接着又用先珍之谋使齐、秦两个大国与晋结为联盟共拒楚国,以解除晋国的后顾之优。
在第三阶段与楚国的正面交锋中,晋国恰当地选择了战场,避开楚国主力部队的锋芒,以下军首先对组成楚右翼部队的陈、蔡两国军队发起进攻,使楚右师战败。然后以“伪装逃跑”,诱敌深入以上中军合攻楚左翼部队,使楚左师溃。这样晋国就造成了事实上对楚的优势,掌握了主动权,使晋军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从而取得了最后决战的胜利,对楚三军的兵力构成,晋军统帅战前肯定是做过详细的分析,所谓战前准备充分。
而战争的预期也是按照晋国的作战总方略进行的。
城濮之战初期,晋军兵力劣于对手,又渡过黄河在外线作战,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晋文公能够善察战机,虚心采取先轸等人的正确建议,选择邻近晋国的曹、卫这两个楚之与国为突破口,先胜弱敌,取得以后作战的前进基地。随后又运用高明的谋略争取齐、秦两大国与自己结成统一战线,争取了战争的主动权。
当城濮决战之时,敢于贯彻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主动“退避三舍”,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争取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主动,诱敌冒险深入,伺机决战。同时针对敌人的作战部署,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乘隙蹈虚,灵活地选择主攻方向,先攻打敌人的薄弱环节,予敌各个击破,从而获得了这场战略决战的胜利。可以说在战略战术上楚国此战都完败于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