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败而后霸西戎——崤之战
秦大败而后霸西戎——崤之战 (第1/2页)崤(xiáo)之战是春秋时期发生在晋秦争霸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公元前627年(周襄王二十五年),秦穆公趁晋文公新丧期间而派兵过晋国领地偷袭郑国,后因郑国有防备而回军,在回军途中秦军灭了晋国的附庸国滑国,晋襄公率军在晋国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隘道设伏全歼了回师的秦军,俘虏秦军三帅,秦军在崤山血流成河。
战争背景
秦国是周朝时在中国西北地区设立的诸侯国。始祖秦非子是恶来(商名将飞廉之子)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商王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公元前905年(周孝王六年),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都于秦邑(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北),号曰“秦嬴”。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于是秦国有了两个封邑,一在秦(天水),一在犬丘(咸阳兴平)。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周平王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作为秦国的封地,周平王有让秦国作为周朝西方的屏障的,防止犬戎再次侵犯周王朝国都。当然也有让秦国能力有多大就看自己造化了的意思,因为岐山以西的土地实际上当时很多地域是西戎等部族占领,封地需要秦国与西戎等部族开战,自己去占领。但秦国有了正式名义上的诸侯国的封地,比原来的两个城邑大的多,可以建立自己强大的国家,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
秦文公之后,经数代国君的努力,谋求自己的发展空间,在讨伐西戎之战中节节胜利,歧丰之地皆纳其下,又先后灭荡社戎,击败邽、冀两个戎族部落,征彭戏戎,兵临华山,收复原杜、郑之地,灭小虢,疆域一直推进至关中平原东端。
公元前677年秦迁都城至雍。至此,秦人经东周初年近百年的艰辛创业立国,已占有关中平原大部分肥沃的领土,也就是商末时周伯的领地,实现了崛起,成为西方新兴强国。从公元前677年起,秦国在雍(今宝鸡凤翔)建都近300年。但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看秦国与楚国的态度是一样的,把秦国看作西戎,除晋国外,其他国家与秦国交流不多。学者说秦国是“于称雄诸侯中独僻居住于西北。”也描述说:“秦远处于华夏大家庭之西,孤立于其他各国之外”。
秦穆公(嬴姓,赵氏,名任好,春秋时期政治家,秦国第九位国君。秦德公之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于公元前660年继位。穆公在位期间,审时度势,在内政方面善于任用人才,加强国内的发展。从楚国人手中用五张羊皮赎得贤臣百里奚,将国家政事交给百里奚,并在其建议下迎蹇叔为上大夫,还暗中重用自晋国逃到秦国的贤臣丕豹。
此后秦国国势渐强,从此竭力图谋向东发展,参与中原争霸斗争。秦穆公先后支持晋惠公、晋文公二位国君归国,其目的也正在于为实现争霸中原这一战略目标而在东方寻求盟国或立足点,晋国在晋文公时,同秦国保持了一段良好的关系。在城濮之战中,秦国又出兵助晋,帮助晋文公登上了中原霸主的宝座。
晋国的情况在城濮之战中已做过介绍,这里也就不赘述了。
战争起因
公元前630年(周襄王二十二年),晋文公会同秦穆公围攻郑国,讨伐对晋国怀有二心的郑国,朝晋暮楚指的就是郑国。晋军驻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县),从东、北方面围郑;秦军驻在氾南(今河南中牟县南),从西面围郑。郑国国君郑文公为挽救国家危机,派特使烛之武单独劝说秦穆公说:晋、秦围郑,郑国知道要灭亡了。但是郑国灭亡对于秦国来说并无好处,它只会增强晋国的力量。而晋国力量的增强则是秦国力量的削弱。如果不灭郑国,而留下它作为秦国的东道主,供奉秦国往来的使臣,这对于秦不是更好吗?何况,您曾有恩于晋惠公,晋惠公答应回国即位后割给秦焦、瑕之地,但晋君早晨渡河归国,晚上就对秦国设防。晋如果向东并吞了郑国,那么向西不侵掠秦国,土地从哪里取得?所以灭郑其实是损害秦国以利于晋国的下策,请贵君考虑清楚!这当然是挑拨离间之言,虽然实际情况如此,只是看秦军怎么考虑了。
烛之武一席话使秦穆公如梦初醒,知道这样跟着晋国攻打郑国得不到任何好处,于是他不但不再助晋灭郑,反而与郑国单独结了盟,并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三位大夫助郑戍守,自己则率兵归国了。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三位大夫助郑戍守这是也是秦穆公的一招昏招,既然与关系友好的晋国相约攻郑,就不应该突然变卦退走,更何况是帮助郑国对抗晋国,虽然秦国不怕晋国,但这样做就让秦晋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也为后期的崤之战埋下了伏笔。
秦军撤退后,晋国大夫狐偃等对秦穆公的背信弃义行径大为不满,主张攻击秦军。晋文公虽然心中有气,但他从大处着眼,认为秦有恩于晋,是秦国护送自己登基为晋君的,后期又帮助晋国,这样攻击秦军是不仁义。
同时,晋国为保持中原霸权,失去秦国这样一个盟友也是不智。所以,晋国也与郑国讲和,然后退了兵。郑国的离间计起到了作用。晋、秦伐郑事件虽然这样结束了,但它却为秦、晋后面的交兵种下了因果。
周襄王二十四年,郑文公、晋文公先后辞世。戍守郑国的秦大夫杞子等向秦穆公密报,说他们掌握着郑国都城的城防,建议穆公派兵偷袭郑国,由他们作内应,则郑国可灭。秦穆公多年以来处心积虑谋求向东发展,这个建议正中下怀,如能袭取郑国,即可进入中原,分享晋国的霸权,进献周天子,为诸侯伯长,这一直是秦穆公的夙愿,也是长期秦国不受中原诸国重视、平等看待的心理原因作祟。
于是,秦穆公向大夫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辛劳大军远道奔袭,这是我从未听说过的。跨越千里去袭击别人,人家怎么会不知道?我军长途跋涉,精疲力尽,人家有所准备,是不会成功的。”即使秦、郑之间隔着晋国等好几个国家较远,但袭郑的诱惑力很大,穆公主意早已拿定,遂不听蹇叔意见,命令百里孟明(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史称孟明视,虞国人。春秋时期秦国大夫,秦穆公的主要将领,秦国国相百里奚的儿子)、西乞术、白乙丙三帅率兵东进。
秦军袭击郑国,由秦都雍(今陕西凤翔县)至郑都(今河南新郑县),历程一千五百余里,中经桃林、肴函、轘辕、虎牢等数道雄关险塞,是一次十分冒险性的军事行动。并且经过晋国领地,但又不告知晋国,是十分无礼的行为,有点不宣而战的意思。
周襄王二十五年,春二月,秦军长途跋涉经过周王都洛邑北门,表现的轻佻无礼。周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还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后来秦军行抵滑国(在今河南偃师县之缑氏镇),遇郑国到周做生意的商人弦高。弦高见状,一面以郑国国君名义先送四张牛皮,然后送牛十二头,犒劳秦军。一面派人乘传车急回郑国内报告。当时牛十二头还是很大一笔军资了,也就让秦军以为郑国有了准备,没有急速进攻郑国,为郑国赢得了准备时间。这里也说明弦高十分爱国。
郑穆公获得弦高报告,立即派人去探察公元前630年秦帮郑国戍守的秦将所居的馆舍,见到秦兵已经开始准备作战了。于是,郑穆公派大夫皇武子委婉的驱逐秦将,秦国戍守郑国的将领杞子等见机密已泄,如果郑国用强,自己难逃一死,于是出了郑国,又想到让秦军劳师远征羞愧难当,于是杞子逃亡到齐国,逢孙、杨孙逃亡到宋国。也是三个短视、不成大事之人。
秦帅孟明见内应杞子已逃遁,郑国有了准备,认为如果攻不下郑国,围郑国又难以持续,不如退兵。在退兵途中顺手就袭灭了晋国的附庸小国滑国,满载战利品而回秦国,只为袭郑无功,指望以此赎罪。这里回去就回去了,不跟经过的晋国打招呼,还灭了晋国的附庸,简直没有道义可言,也没把晋国放在眼里,这为晋国发兵打下了基础。
战争经过
晋国在晋文公的国丧之中,得到秦国经过晋国偷袭郑国,并灭亡了滑国的情报,中军统帅先轸向晋襄公进言,秦穆公不听大臣蹇叔忠告,而以贪婪占领郑国兴师,这是上天赐给我们击败秦国的机会,力主攻击秦军。大夫栾枝则认为没有报答秦穆公赐给的恩惠,反而攻击他的军队,这不是为先君着想。晋襄公想到秦趁着自己服丧期间兴兵、又袭取晋国的附庸滑国,根本没把晋国放在眼里,于是采纳了先轸建议,发兵击秦,并联合姜戎一道行动。晋襄公穿着丧服亲自督军,梁弘为他驾车,莱驹做车右。晋与姜戎联军在崤函地区的东、西肴山之间设下埋伏。崤函地区历来是最为险要的地方。
时夏四月初旬,秦军行及渑池,白乙丙向统帅孟明视说:“此去从渑池向西,正是崤山险峻之路,我的父亲(秦国大臣蹇叔)谆谆叮嘱谨慎,将军不可轻慢忽视险地的埋伏。”孟明视却较为自大说:“我们已经帅军经历千里,没有什么畏惧的,况且过了崤山,便是秦国境内。家乡近在咫尺,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西乞术曰:“将军虽然有虎威,不惧怕任何事。但恐晋国有埋伏,突然而袭击,怎么防御?”孟明视说:“你害怕晋军成了这个样子,我先行出发。如有伏兵,我独自抵挡!”于是遣骁将褒蛮子为前锋,打着元帅的旗号,前往崤山开路。孟明视统帅第二队,西气术统帅第三队,白乙丙统帅第四队,几队相离不过一二里之路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