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文豪1983 > 第37章 你们真是害苦了我!

第37章 你们真是害苦了我!

第37章 你们真是害苦了我! (第1/2页)

南方港地,《东方日报》上刊登了这一新闻。
  
  名为《余切捐献内地稿酬:慈善第一人》。
  
  作者是武侠家温瑞安,他直白道:“捐款一事,在文化界历来流行;港地这边文艺界人士捐款占总捐款约6%到9%,远远超过所持有财富比例,此乃华人社会的特色。”
  
  “然而文化界人士虽然捐款,却害怕留下名字,更不愿亲力亲为,我把这称之为‘文人假清高’的怪现象!余切好就好在开了个好头,其他人也知道怎么做了。”
  
  说到情深处,温瑞安甚至用一句“做慈善一定要懂慈善”来形容。
  
  查良庸在自家豪宅看到这篇文章,心里也对余切服气起来。
  
  他多少对大陆有些了解,个人慈善基金这种事情,只怕是余切以一己之力推动,他未必得到什么好处,如若出了什么差错,反而惹得一身骚。
  
  这便是为什么文人捐款,向来不愿亲力亲为。
  
  因为他们首先要求得“名”,有一个好的公众形象,慈善还是次要因素。
  
  查良庸问自己老婆李乐怡:“当年我和余切电视辩论,虽然我辩不过他,其实心里面很不服气……现在看来,我还是错了。”
  
  “你到底错在了哪里?”
  
  李乐怡比查良庸小很多岁,看起来简直天真浪漫。
  
  查良庸没什么防备,实话实说:“一个是九龙城寨一事,他看的比我深,港英政府迟来的拆迁补偿是小气候,其作为华人社会团结标杆是大气候。”
  
  “还有呢?只有这几句话吗?”
  
  “当然还有了。”查良庸道,“这个基金会的成立,说明他是真心关爱同胞。他不是一个虚伪文人,那种到处靠骂战来成名的俗人……他比李傲那种人强了太多。”
  
  李乐怡一听就笑了:“原来你还是对余教授有意见,我以为你早就放下了。”
  
  放下?
  
  查良庸心头发苦:我生平丢了大脸,被人戳脊梁骨的事情不多,哪能说放下就放下?
  
  他可是毁了我的政治前途!
  
  自那之后,查良庸只晓得江湖之远,不晓得庙堂之高已经成了社会共识,人人都觉得他从政眼高手低,最好还是写他的去吧。查良庸自觉羞愧,早已辞去了港地委员一职。
  
  下午,他的朋友杨振宁上门拜访,两人喝茶、下围棋。
  
  查良庸问道:“你不是应该在讲学吗?怎会来特意找我?”
  
  “我太久没见你了,特意来和你玩一阵子。”
  
  不久后,杨振宁提出“我打算在《明报》上写篇文章,不知道你允不允许?”
  
  “我早已经不再管理《明报》了,你无需来问我意见。”
  
  “这次不一样!”杨振宁说。“我要写的文章,和余切有关系……你和他之间的关系,算是半个死对头了。我在你的地盘写他的文章,要问你的意见。”
  
  “你也要写他那个慈善基金会?”
  
  你果然知道!杨振宁露出这个表情。
  
  随后,杨振宁甚至劝说起查良庸来。“将来余切再来港地,我希望作为你们的和解人,达成你们的世纪大和解。他既年轻,又受人喜欢,你永远也搞不过他的。”
  
  查良庸无可奈何:“你们都写吧,何苦来问我?”
  
  杨振宁就在港中文的办公室写文章。
  
  他在港地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港中文教授,另一个是《明报》的特约撰稿人。杨振宁其实很擅长写文章,也善于游说政界、商界大佬,他经常将自己的想法写成文章,拿到更多人的支持。
  
  两弹一星宣传和杨振宁有直接关系(他认为)。80年他回国见乔公,提出建议:把这些功臣的名字公布出来。
  
  乔公问:这样搞有什么好处?
  
  杨振宁说:国外都已知晓,反而中国内部神神秘秘,国防科技条件很艰苦,苦熬一辈子却被湮没会打击年轻一代投身这个领域的积极性。
  
  乔公应允了。
  
  于是,他的老友邓先得以在生命末年对家人实话实说:我其实在为祖国的国防做贡献。
  
  邓先在全国成名已经是更后来的事情了,但他能披露自己的工作已经很重要。邓先的老丈人曾看过“邱小姐”爆炸的新闻,拍手道“哪个人搞出来的,他真厉害!”
  
  当时,邓先也被老丈人问到此事,可惜却只能跟着附和,“这人真厉害,可我也不知道他是谁?”
  
  ——余切生在一个好时代。
  
  或是早一点,或是晚一点,他都无法达到现在的成就。
  
  对于余切搞的慈善基金,杨振宁尤其支持。
  
  杨振宁在文章中写道:“21世纪中叶,中国极可能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科技强国,因为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需要有四个条件———人才、传统、决心和经济支持,而此四条件中国已基本上或即将具备了。”
  
  “我们最为缺乏的是经济支持,因为政府无法支持到每一方面,在一些更为精细的领域中,需要有识之士站出来,发挥他们的影响力,充分的利用到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这方面,余切所成立的基金会做得很好。”
  
  “我关注他们捐款的方向——大学食堂、西北宁县的助学援助,还有引来伯明翰到舟山的投资,这都很好!原来我想当然的以为处于水深火热的内地慈善,居然还走在了美国前面。我看内地搞得不错,项目相当丰富,歧视现象几乎不存在,带头人也是知识分子。”
  
  “如果慈善基金规模能再扩大百倍、千倍,简直是社会中理想的慈善组织形式。”
  
  此文不仅拿去给查良庸看,也被杨振宁用在港中文的演讲中,引得全场欢呼鼓掌。杨振宁回来后就向查良庸形容当时的场景:我们所有人都为了中国血统和背景而自豪。
  
  查良庸追问道:“你和余切接触很长时间,你认为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杨振宁向他回忆一件往事:多年前,因杨振宁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美国政府允许杨振宁入籍,除此外,杨振宁的兄弟姐妹,配偶,乃至于他还活着的父亲都可以入籍。
  
  杨父当时在大陆生活,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后,特地前往日内瓦劝说杨振宁回国,最起码不要加入美国国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