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先苦后甜!
第588章 先苦后甜! (第2/2页)没想到一转头,冯沐就带着这篇上他们三联书店的门了,让他们三联书店来负责出版。
这说是天上掉馅饼也不为过啊!
沈昌文并不清楚《儿童文学》发表《小王子》那一期的发行量是多少,但就从身边儿人的反应,以及市场的活跃度上,他大概也能猜到,这篇《小王子》一定让《儿童文学》的发行量创造了一个新高。
那么可想而知新联书店出版《小王子》以后的畅销程度。
所以这还真是天上掉馅饼。
“您稍等一会儿,我喊范用编辑过来。”
沈昌文开口道:“我主要是搞翻译出版,我这边儿也都是搞翻译的人,这些年,三联出的名家著作,都是范用出的主意,要出版江弦同志的这部《小王子》,我还得请他来挑起大梁。”
三联书店的《读书》杂志,最出名的就是译介了大量外国书目,《情爱论》(瓦西列夫)、《我怎样学习和写作》(高尔基)、《人类群星闪耀时》(茨威格)、《异端的权利》(茨威格)这些书目大多是沈昌文的手笔。
而负责名家著作比较多的,是三联书店的编辑范用,就比如那本非常轰动的《傅雷家书》,其选题发现就是依赖于范用的人脉,他认识很多的老作家,像是巴金这些,而人脉也是编辑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范用过来以后,一听说冯沐要将江弦《小王子》的出版工作交给三联,也是大喜过望。
且不论《小王子》的发行有多火热,就说这些年,凡是江弦所作书目的出版,那就没有一次遇上过读者的冷遇,次次畅销,江弦这个名字都成了“畅销”二字的保证,在出版界,这位作家那是人人眼馋的一块儿金字招牌。
范用也不知道自己家的主编是给了冯沐多大好处,居然能让冯沐亲自过来安排他们三联书店出版这部。
要知道中作协手底下不仅有大名鼎鼎的作家出版社,更是有作家们心中“圣地”的人文社,不论哪一家,都不可能会拒绝冯沐安排的这个出版任务。
但是冯沐居然偏偏把这篇《小王子》交给了他们三联书店!
这就让范用觉得非常困惑。
但范用还能把关系联想到沈昌文和冯沐之间去,去猜想沈昌文和冯沐或许有什么深厚的交情。
而沈昌文就是完全懵逼了。
范用的疑惑他心中当然也有,只是不方便问冯沐,好在冯沐很快就自己给出了回答。
“三联书店是老书店,底蕴深,品牌好,最主要是三联有自己的特色,不官不商,这篇《小王子》我相信你们也读过了,这篇的气质,在我看来,是和三联相当吻合的。
更关键的是,将来如果想把《小王子》引到香港、引到国外,在这方面,三联恐怕比国内任何一家出版社都有优势。”
“.”
沈昌文和范用听完以后,都感到深深的不可思议,对视一眼。
这冯沐,真是为《小王子》、为江弦操碎了心啊。
的确如冯沐所说,三联书店每年有80%的出版书目,都是从国外引入的译制丛书,不论是和国外的联系,还是手底下搞翻译的译制人员,这些能量都不是国内其他家出版社可比的。
所以冯沐这是从第一次在国内出版开始,就为江弦这篇《小王子》将来向世界推行做好铺垫,这目光、这眼界不愧为作协的大领导,真是高瞻远瞩!
而接手《小王子》出版任务的范用,很快便投入进《小王子》的出版工作之中。
对他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真正去熟悉《小王子》这篇。
范用将《小王子》仔细读个几遍,然后去找《小王子》这篇的文学评论。
他发现几乎不用找。
《小王子》的文学评论,可以在任意一册文学期刊、评论刊物上看见。
这对于儿童文学绝对是非常罕见的。
发表在《儿童文学》上的这些儿童文学,向来很少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
文学评论家们更热衷于先锋的、文学性强的作品,从中挖掘出别人无法发现的观点,以及炫耀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
而儿童文学一向是没多少可供解读的空间,当然不会引起太多文学评论家们的关注。
可《小王子》不一样。
范用在《文艺报》上都能看到这篇的文学评论:
《以儿童视角寻找生命的“本真”——读‘小王子’》
江弦把它献给一个大人,献给他曾经做过的孩子。
“每个大人都是从做孩子开始的,然而记得这事的又有几个呢?”
我所在的这个城市,年轻而忙碌,人们走路的时候总是匆忙得像上厕所一样,许多人都没有时间停下来,看看星空或者夕阳;没有时间等一朵花开花谢;没有时间问问路边低着头的小孩在想什么;没有时间写信;没有时间赤脚走路;没有时间练习用口水吹泡泡。
《小王子》使我终于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事情被我忽略了,原来我已经忘记了自己从前的模样。
我们把许多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了。我们纷纷离开家乡,丢下父母,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煞有介事地生活。之后,每年我们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在两个甚至更多个不同的地方跑来跑去,挤作一团。
我们听到某人的一句话,一定要思前想后,才敢断定那句话没有其他的含义。
我们的存在需要许多各种各样的数字证明。我们以占据许多各种各样的数字为荣。
我们又把许多很复杂的事情想当然地简单化了。我们早已对这个世界失去了新鲜感和好奇心,我们对什么都习以为常。但是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我们根本不了解,有太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只是我们都不再有兴趣和时间停留。
“我还有很多正经事要做!”这是我听到过的最可笑的借口。
一个朋友说,有一天,他看到两个小孩在赛跑,他们往上扔一块小石子,石子落地就跑,这就是发令的方法。
聪明吧?
我们长大了,于是变笨了.
这篇评论写的真挚动人,但之所以能吸引到范用,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文章的作者叫叶兆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