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三章 辛苦忙碌
第六百六十三章 辛苦忙碌 (第2/2页)有的扛着粮袋往拖拉机上送,有的用扁担挑着两袋粮食往村里走,树林里顿时热闹起来,扁担的咯吱声、汉子们的号子声、拖拉机的引擎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首充满希望的交响曲。
周益民看着忙碌的众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有了这些粮食,周家庄的村民们就不用再为吃饭发愁了。
众人这才回过神来,纷纷拿起麻袋开始分装粮食。
可一万斤粮食堆在那里像座小山,村里又只有周志明那一辆拖拉机,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一趟肯定运不完。
老支书当即拍板:“志明,你先拉满一车回去,叫上村里留守的人卸车,卸完赶紧回来。剩下的人在这儿守着,咱们分批次运!”
周家庄的村民们立刻动了起来,有的弯腰抱起粮袋往拖拉机斗上递,有的站在车斗里接应,把粮袋码得整整齐齐。
粮袋沉甸甸的,每袋都有百十来斤,汉子们脸憋得通红,额头上很快渗出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沾满泥土的衣襟上。
可没人喊累,嘴里哼哧哼哧喘着气,手上的动作却一点不慢。
“再加两袋!”周志明在驾驶座上喊着,拍了拍拖拉机斗的挡板。
“这老伙计结实着呢!”
又往上摞了两袋,车斗终于堆得像座小塔。
老支书喊了声“停”,点了四个汉子跟着拖拉机回去:“你们几个跟车,回去赶紧卸完,让志明早去早回。”
拖拉机“突突突”地发动起来,车斗里的粮袋随着车身颠簸轻轻摇晃。
此时的村子里,虽然大部分村民没被喊去帮忙运粮,但这样关乎全村人饭碗的大事,谁也睡不着。
不少人家的煤油灯亮到了后半夜,窗纸上晃动着人影,隐约能听到低声的议论。
当拖拉机“突突”的轰鸣声从村外传来时,仓库周围瞬间热闹起来。
原本守在自家门口的村民们,像是约好了似的,纷纷朝着仓库聚拢。
有裹着棉袄的老人,有抱着孩子的妇女,还有踮着脚的半大孩子,一个个脸上都带着焦急又期待的神情。
仓库门口的空地上,很快就站满了人,大家伸长脖子望着村口的方向,连大气都不敢喘。
“来了!来了!”有人指着远处的灯光喊道。
众人齐刷刷地望过去,只见拖拉机的灯光像一道光柱,在黑暗中越来越近,“突突”的声音也越来越响。
等拖拉机停在仓库门口,车斗里堆得满满当当的粮袋映入眼帘时,人群里爆发出一阵低低的惊叹。
“真的有粮食!”一个老太太激动地抹了抹眼角。
“这么多呢!够咱村吃一阵子了!”旁边的汉子搓着手,眼里闪着光。
跟车回来的四个汉子跳下车,指挥着帮忙的村民卸粮。
妇女们赶紧找来麻袋和扁担,孩子们也想上前搭把手,被大人笑着拦了回去。
大家七手八脚地把粮袋从车上卸下来,搬到仓库里。
粮袋落地时发出沉闷的响声,在村民们听来,却比任何声音都动听。
周志明没歇着,跳上驾驶座就要往回赶:“我再去拉一趟,你们先卸着。”
“志明,慢点开!”有人在后面喊道。
拖拉机再次驶离,仓库里却依旧热闹。
村民们围着刚卸下来的粮食,有的用手轻轻拍打着粮袋,感受着里面粮食的分量;有的互相说着贴心话,眉宇间的愁云一扫而空。
“多亏了益民啊,不然咱村真要断粮了。”
“可不是嘛,益民这孩子,从来没忘了咱村里人。”
议论声里满是感激,每个人的脸上都透着踏实。
周益民看着拖拉机驶远,转头对留下的人说:“大家歇口气,轮流盯着点粮食,这可是咱周家庄的命根子。”
汉子们围成一圈坐在地上,有人掏出旱烟袋递过来,你一口我一口地抽着,话题却离不开眼前的粮食。
“还是益民有本事,这么短时间就弄来这么多粮。”
“可不是嘛,有这些粮,咱村至少能安稳过俩月。”
没等多久,拖拉机的轰鸣声就从远处传来。
周志明把车停稳,跳下来抹了把汗:“卸完了!赶紧装第二车!”
众人立马起身,劲头比刚才还足。这次装得更紧凑,车斗里的粮袋码得严丝合缝。
老支书又派了三个人跟车,特意叮嘱:“卸车的时候轻点,别把袋子磨破了。”
如此往返了三趟,最后剩下的粮食不多了,汉子们干脆扛起粮袋往村里走。
月光下,一行人扛着粮袋的身影在田埂上移动,像一串移动的剪影。
有人嫌闷,还哼起了村里的小调,歌声在夜里传得很远。
等最后一袋粮食运进村里的粮仓,天已经蒙蒙亮了。
汉子们瘫坐在粮仓门口,浑身是汗,胳膊都抬不起来,可脸上却满是踏实的笑容。
老支书看着粮仓里堆得满满的粮食,激动地在门口踱来踱去,嘴里反复念叨:“好了,这下好了,咱村有救了……”
周益民靠在粮仓的门板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也松了口气。
他知道,这些粮食不仅解了周家庄的燃眉之急,更给村民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老支书瞧见累瘫在地上的众人,忍不住开口:“今天晚上大家都辛苦,上午就不用开工,下午再开工吧!”
众人听到老支书的话,还是非常的开心,毕竟辛苦了一个晚上,能多休息一下,还是好事。
老支书继续说道:“大家都辛苦了。可以回去休息了。”
众人早就有点撑不住,随即各回各家去。
老支书看着眼前这些粮食,心里满满的安全感,本想着要节约一点,经历过这次才知道购买粮食如此的困难,一想到众人辛苦忙碌了一个晚上。
今天中午肯定是要吃一顿好的,给大家好好补充一下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