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世子稳重点 > 第九百零五章 治本治标

第九百零五章 治本治标

第九百零五章 治本治标 (第1/2页)

纵观大宋历史,赵孝骞下旨处斩陈州官员及商贾地主计八十多人的举动,其实是非常罕见且震撼的。
  
  这种震撼足以令天下人惊骇敬畏。
  
  大宋立国以来,从来没有一次性杀过这么多人。
  
  向来重视文官士大夫的大宋,从立国开始的发展和治国,本身就是一种畸形状态,重文轻武,刑不上士大夫,以孝治天下等等,都是走了弯路。
  
  不可否认,因为重文轻武的政策,大宋立国百年来,在文化上的发展和进步,确实足以在华夏数千年文明中闪耀,这期间也出过许多名耀千古的诗人,词人,文章大家,诸如欧阳修,苏轼,张载等。
  
  可是站在皇帝的角度,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明显是弊大于利的。
  
  赵孝骞是务实主义者,他希望看到的大宋,不是文章诗词多么经典,不是出了多少伟大的诗人词人大家。
  
  他要的很简单,把国家的威风打出去,将士们开疆拓土,百姓们安居乐业,耕者有其田,人人有饭吃。
  
  这些,远远比出一万个诗人词人强太多了。
  
  毕竟诗词文章当不了饭吃,百姓饿肚子的时候,不是念几篇诗词文章就能饱的。
  
  赵孝骞要建立新秩序,就从处斩这八十余人开始。
  
  他要用这种残酷的方式告诉天下的官员商贾和地主,皇权已不再容忍朝野官商地主勾结,不允许以权力勾兑利益。
  
  文官被皇权惯坏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
  
  从此以后,“刑不上士大夫”已不再是文官们的保命符,它已失效了。
  
  福宁殿内,章惇,蔡卞,苏辙等人恭敬地坐在赵孝骞面前,几位宰相今日的表情明显多几分敬畏和慎重。
  
  处斩那八十多人后,政事堂的宰相们大约已了解赵孝骞的性格和意志了。
  
  以后别拿什么“善待文官”之类的屁话给官家洗脑,官家根本不吃这一套。
  
  他要的是稳定完善的国家制度,一丝不苟的大宋律法。
  
  无论是谁犯了事,依法严办,没有任何法外开恩的理由。
  
  坐在宰相们面前,赵孝骞的表情依然笑容满面,前几日朝会上君臣的博弈较量,他仿佛完全忘记了,此时此刻仍是一派君圣臣贤,融洽益彰的画面。
  
  “诸公,议事之前,朕先说一件事……”
  
  赵孝骞顿了顿,缓缓道:“政事堂参知政事,资政殿学士,武安军节度副使蒋长青,即日罢官免职,逐出朝堂。”
  
  话音落,在座众人悚然一惊。
  
  章惇失声道:“不知蒋长青所犯何事?”
  
  赵孝骞从桌案上取来一份供状,上面有已经被斩首的陈州知州曾叔礼亲笔画押签供。
  
  将供状递给章惇,赵孝骞缓缓道:“朕非暴君,不会无缘无故处置朝臣,尤其是政事堂皆是大宋重臣,朕更不会轻易罢免。”
  
  章惇垂头看了一遍供状后,神情由震惊转为黯然,摇了摇头,将供状递给其余众人传阅。
  
  “曾叔礼在陈州任上胡作非为,祸害数万百姓,自然是朝中有人为他撑腰,蒋长青便是他的靠山。”
  
  赵孝骞表情渐冷,道:“朕说过,此案无论牵扯到任何人,皆须除恶务尽,不枉不纵。”
  
  “鉴于蒋长青曾是三朝元老,对大宋亦付出过苦劳,朕从轻发落,留他一命,只将他罢官放逐,已给他留足了体面,诸公意下如何?”
  
  殿内众人沉默。
  
  铁案如山,还能怎么说?
  
  求情都没脸张嘴。
  
  官家说得对,只将他罢官,已经算是留足体面了。
  
  殿内气氛有点僵冷,赵孝骞哈哈一笑,道:“好了,此事不必再提,就这样决定了,朕再说第二件事。”
  
  “当初朕登基前后,与子厚先生等有过约定,新政可以继续推行,但其中一些不合理的条款必须修正。”
  
  “朕认为,修正新政不过是治标,民间百姓抗拒新政的根本,还是在于大宋吏治的腐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根子上着手,故而朕力排众议,设立了监察府。”
  
  “如今监察府已设,陈州二十三名犯官被斩,也算给天下官员立了威,各地官府兴许心中已生忌惮。”
  
  “那么接下来,咱们可以聊聊新政条款修正一事了。”
  
  章惇垂头道:“臣等愿闻官家高见。”
  
  赵孝骞笑了。
  
  杀了八十多人后,连宰相都没那么横了,看起来比以前乖巧了许多,这感觉真爽。
  
  章惇开了口,殿内其余几位宰相也纷纷附和。
  
  杀人立威,任何时候都有效,如今的政事堂已不敢再跟赵孝骞对着干了,八十多颗头颅至今仍在他们的噩梦里,冰冷地盯着他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