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1章人民的需要,就是最大的号令
第1611章人民的需要,就是最大的号令 (第1/2页)“小李,喝点水吧!你别急!”
秦泾川递过来一只军绿水壶,叮嘱李向南缩到树荫底下,自己却和战士们一样,坦坦荡荡的站在阳光之下。
七月的燕山山脉,像一尊沉默的巨兽匍匐在天地之间。
正午的阳光毫无遮拦地倾泻在部队的操场上,将夯实的黄土地晒得发烫,蒸腾起扭曲的热浪。
没有风声,没有虫鸣,偌大的操场上,只有三个团的战士们以连为单位,排成整齐的方阵,鸦雀无声地站立着。
他们刚刚结束上午的高强度训练,汗湿的军装还没干透,就接到了紧急集合的命令。
没有战情通报,没有演习指示,只有师长用那特有的、被硝烟和风沙磨砺过的沙哑嗓音,站在简易的主席台上,对着铁皮喇叭凝重地宣布:
“同志们!有一位医院的姐妹,一位怀着小宝宝的军属,正在念薇医院的产房里,生命垂危!她的男人,在对交战役中炸伤了手臂,剩下了一条完整的胳膊!而她,自己也是个聋哑人,听不到世间对她的关心!
现在,这位女军属,需要一种特殊的血液才能活命,这种血,万中无一!叫做RH-阴险熊猫血!医院血库没有了,燕京市面上也难寻了!经过一整天的寻找,还没有补充到位!现在,需要咱们!需要咱们伸出手臂,看看咱们的队伍里,有没有能救她命的亲人!”
话语简短,却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每个战士心里荡开涟漪。
没有喧哗,没有议论,一种无声的沉重和急切迅速取代了最初的疑惑。
几乎是瞬间,所有人心头都压上了一块石头——一位母亲和孩子正在生死线上挣扎,而他们,可能就是那唯一的希望。
此刻,操场边缘,军区卫生所和念薇医院带来的帐篷、桌子拼凑成了临时的采血点。
秦泾川捏了捏自己的拳头,展示了一下早就被军医扎了一针的胳膊,抱歉道:“妹夫,对不住,二哥这次帮不了你!”
李向南摇摇头,“二哥,血型这种东西,是后天努力不了的!不要这么说!今天能够达成这样,我很满足了!”
他说着话,眼神焦急的四处打量。
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和护士们正紧张地准备器械,酒精棉、采血针、玻璃试管在阳光下反射着微光。
李向南站在一旁,他嘴唇干裂,眼窝略微深陷,但站得笔直,目光紧紧盯着那片沉默的绿色方阵,把喝了一口又一口的军绿水壶,捏的嘎嘎作响。
等所有准备工作全都做齐,许师长一声令下:“以连为单位,依次验血!保持肃静!”
没有犹豫,没有退缩。
第一个方阵的战士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小跑向采血点。
脚步踏在滚烫的土地上,发出沉闷而整齐的“唰唰”声,这是此刻操场上唯一规律性的声响。
“姓名?单位?”王德发抬头问道,声音因紧张而有些发干。
“报告!一连三班,钱三德!”
年轻战士声音洪亮,黝黑的脸上还带着训练后的潮红,他毫不犹豫地撸起袖子,露出结实的、晒得黝黑的胳膊,青色的血管在皮肤下清晰可见。
他的眼神里没有对针头的畏惧,只有一种纯粹的、恨不得立刻就能匹配上的急切。
护士熟练地消毒、扎针、取血。
鲜红的血液流入细小的玻璃试管。
钱三德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仿佛想用自己的目光催促结果快点出来。
抽完血,他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默默站到一旁,和其他已经抽完血的战友一起,焦灼地等待着,目光齐齐投向那几张正在忙碌进行快速血型检测的桌子。
第二个,第三个……战士们沉默地上前,伸出胳膊,又沉默地退到一边等待。
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采血针极轻微的刺入皮肤声、玻璃试管的碰撞声、医生偶尔压低声音的交流声,以及那无处不在的、沉重的呼吸声和心跳声。
一个脸上还带着稚气的小战士,看起来不过十七八岁,轮到他时,下意识地缩了一下胳膊,但立刻又用力伸了出去,紧紧闭上眼睛,嘴唇抿得发白。
旁边的老班长拍了拍他的肩膀,低声道:“别怕,想想产房里那位大姐。”
小战士猛地睁开眼,用力点了点头,再看向采血针时,眼神里多了几分勇气。
一位身材高大的连长,胳膊上还有一道明显的伤疤,他抽血时,眉头都没皱一下,只是低声问医生:“大夫,够不够?不够再多抽点!我身体壮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