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6章 西征纪实(一)兵围喀山
第016章 西征纪实(一)兵围喀山 (第1/2页)六月的伏尔加河泛着浑浊的浪花,河东岸的喀山城墙在晨雾中露出斑驳的石灰岩轮廓。城头的双头鹰旗帜被晨风吹得猎猎作响,却掩不住守军眼底的惊恐——半个月前,秋明的急报传来:这座沙皇俄国在乌拉尔以东最大的城市,已在西征明军三轮炮击后失去抵抗意志,打开城门,宣布投降。
“他们的炮车装着铁轮,在草原上跑得比哥萨克快马还快!”逃回的斥候浑身血污,膝盖磕在总督府的橡木地板上,语速快得仿佛有人拿刀抵着他的后背,“每门三号轻炮都缠着红绸,炮身上刻着神秘的东方文字!我们城头上的火绳枪手刚开始装填,明军的燧发枪就响了,密集得像暴雨打在铁皮上!”
总督阿列克谢斯特罗加诺夫的手指捏紧羊皮地图,秋明的标记已被红笔圈死,墨迹未干。他现在已经清楚的知道,所谓“鞑靼人”其实是明朝麾下的归化骑兵第一军,这些骑兵人人背着万历三式短款马枪,枪托上的青铜兽首徽记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不过,真正让他胆寒的,是探马提到的“三段击”战术——五千火枪手分三列轮射,枪声如滚雷般持续不断。他甚至还知道这支明军的另一项利器,毕竟秋明的木质城堡在三号陆军炮的实心弹轰击下,很快就崩塌了半边。
阿列克谢当然知道,因为他就是在秋明战役之后数日爆发的另一场战役中被击败,然后惶惶然西逃喀山的——那场战役的发生地,托博尔斯克,正是他这位西伯利亚总督的驻地。
喀山被沙俄拿下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五十年左右。这里的行政机构为“喀山宫廷衙门”,或者也可以称之为“喀山事务府”,被纳入沙皇的“特辖区”,因此本身并无总督管理。
然而,由于此时已经进入留里克王朝绝嗣之后的混乱时期,连莫斯科都是一片混乱,喀山自然更加群龙无首。在这种情况之下,阿列克谢·斯特罗加若夫这位西伯利亚总督逃来之后忽然发现,他居然就是喀山地位最高的人,于是鹊巢鸠占,开始借明军的威逼号令起喀山当地的贵族来。
喀山贵族分为两派,一派是俄罗斯贵族,一派是鞑靼贵族。这一局面的出现,需要从沙俄征服喀山汗国之后说起。
沙俄在1552年征服喀山汗国后,实施了分阶段、多层次的治理策略,融合军事高压与政治怀柔,具体措施大致如下:
其一,军事高压与人口置换。沙俄效仿诺夫哥罗德模式,由军队驱逐大量鞑靼原住民,尤其在伏尔加河中游建立军事据点,迁入俄罗斯族移民以巩固控制。例如喀山城周边就形成了俄军驻防区,鞑靼贵族大多被迫向东部草原地带迁徙。
然后,沙俄利用哥萨克武装沿伏尔加河建立巡逻体系,镇压鞑靼人反抗,并将喀山作为后续征服阿斯特拉罕汗国(1556年)和西伯利亚汗国(1582年)的跳板。
其二,实施“差异政治”与间接统治。沙俄允许归顺的鞑靼领主保留部分土地和司法权,但需向莫斯科缴纳赋税并提供兵役。例如喀山汗国末代王室成员,就被直接纳入沙俄贵族体系,换取其对地方部族的号召力。
而在文化上,沙俄并未强制推行东正教,允许当地人保留绿色信仰,但限制新建绿寺的规模。鞑靼语也作为地方行政辅助语言,用于税收和司法文书。
其三,经济资源攫取与贸易垄断。沙俄控制伏尔加河航道,喀山成为沙俄垄断伏尔加河皮毛、粮食贸易的核心枢纽,鞑靼商人需向沙俄海关缴纳高额通行税。
而在土地方面,则出现了国有化与农奴制扩张。沙俄通过没收反抗贵族的土地,分封给俄罗斯服役贵族,并引入农奴制开发伏尔加河流域农业资源。
其四,宗教方面进行象征性同化。伊凡四世在莫斯科修建圣巴西尔大教堂(1555年)以纪念征服喀山,强化东正教在伏尔加河流域的意识形态存在。而在喀山城内则增建东正教堂,但避免直接摧毁鞑靼人宗教场所,以减少抵抗。
总之,沙俄这种“军事威慑+文化包容+经济剥削”的复合治理模式,使其能以较低成本将喀山转化为东扩的战略支点,并为后续控制多元民族地区提供了范本。
在这些前提之下,阿列克谢西逃之后趁着喀山本地的混乱,居然代替沙皇行使起了当地治权。不过,他能做到这一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的家族,斯特罗加诺夫家族本就是伪德米特里一世的重要支持者,是这位伪帝的金主之一。
当然,如果说得更深一些,斯特罗加诺夫也并非在伪德米特里一世这一根藤上吊死,他们实际上是多方下注——不仅在莫斯科的争斗中“谁赢他们帮谁”,而且对于一些有志于沙皇之位的野心家,只要显露出一定的成功机会,斯特罗加诺夫家族也不吝相助。
在这样的家族方针之下,斯特罗加诺夫家族作为沙皇俄国东部的大豪族,成为沙俄东扩的主要推动力,同样也成为东扩之后获益最大的沙俄豪族。
这个家族最初通过索里维切哥茨克的盐矿生意积累财富——盐作为生活必需品带来稳定收益,这一点无论在东方或者西方,都是一样的。随后,该家族将商业版图扩展至西伯利亚皮毛贸易,利用乌拉尔山脉以东的资源获取暴利。
凭借与沙皇的密切关系,家族获得卡马河、楚索瓦亚河上游土地开发权,并享有税收减免和军事自主权,形成“国中之国”的经济体系。
1579年,正是该家族雇佣了哥萨克首领叶尔马克率军东征,于1581年攻占西伯利亚汗国首府卡什雷克,为沙俄控制西伯利亚奠定基础。沙皇伊凡四世大喜过望,授权其在乌拉尔山的东侧建城募兵,直接参与领土扩张。
于是该家族立刻开始进行据点建设,比如在乌拉尔山脉西麓建立彼尔姆等据点,成为向东扩张的跳板,同时控制卡马河流域的交通要道。
在明军发动第一次西征(西征叶尔羌)时,家族的“长公子”阿列克谢·斯特罗加诺夫被授予西伯利亚总督之职,驻地托博尔斯克——距离沙俄乌拉尔以东最大城市秋明不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