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诸葛亮之死
番外·诸葛亮之死 (第1/2页)长安又落了一场大雪。
这座雄伟的大汉帝都,在一夜之间变得苍老了起来,呼啸的北风席卷着雪花在天地间四散飞舞,将整个天地都染成白茫茫一片。
今天是大年三十,然而长安城上下都见不到半点红色,反而家家户户都挂着缟素。
就连向来热闹的青楼酒坊,今日也都一律关门歇业,无论街头还是巷尾见不到一个人,不时还能听到不知从何处传来的呜咽哭泣之声。
整座城池都透着一股难以言说的悲戚。
在被大雪覆盖的街道之中,一辆不起眼的黑色马车从中缓缓驶过,车轮压着新雪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
马车一路驶到皇城外。
皇城外有一名模样英武的年轻人早就等候在此,见马车到来,快步前去迎接。
只见车帘缓缓掀开,一名手持羽扇、两鬓斑白的老者从中缓缓走出,年轻人见状连忙伸手搀扶,并提醒道:“地上滑,老师您慢些。”
老人看向年轻人,无奈道:“伯约,你身为宫中禁卫统领,专程在此候我,未免也太不成体统了。”
这年轻人名为姜维,字伯约。
乃是如今的宫中禁卫统领。
而这老人,自然便是诸葛亮。
姜维搀扶诸葛亮下车,闻言笑道:“老师误会了,是陛下遣我来此迎接您的。”
“陛下说老师您年事已高,外面又落了雪,要我小心接您入宫。”
诸葛亮闻言这才微微放心。
姜维虽是他学生,但毕竟身兼要职,若无天子之令便前来迎他,必然会遭人诟病。
“老师,陛下以及其他几位大学士都已经在阁里等候许久了,您还是快些入宫吧,别让陛下等太久。”
姜维将一件大氅披在诸葛亮身上,又将一个暖炉放在诸葛亮手心,然后在他耳畔低声说道。
诸葛亮点了点头,然后便在姜维的陪伴下一同迈入皇宫,往内阁方向而去。
很快,两人便抵达了内阁外。
内阁里地龙烧得正旺,一踏进去,热浪夹杂着淡淡的檀香香气便扑面而来。
此时在内阁之中,大学士们早已到齐了,听到脚步声后,纷纷将目光投了过来。
诸葛亮径直走入内阁,向坐在上方的那道身影颤颤巍巍地行礼道:“臣,参见陛下。”
主位之上,年轻的天子站起身来,上前去亲手搀扶诸葛亮,并道:“太师何必多礼,快快请起。”
“谢陛下。”
诸葛亮这才站起身来,他抬起头看向面前的年轻天子那熟悉的容颜,一时间微微有些恍惚。
真是……像啊。
在心里感慨一句后,诸葛亮收敛心神,问道:“陛下,臣不久前才刚刚得知噩耗……先帝身体向来康健,为何会突然驾崩?”
就在三个月前,他卸下大司徒以及国子监祭酒之位,告老还乡,打算返回南阳故居生活。
然而仅仅过了两个月的时间,他便收到了一则消息——天子,驾崩了。
没错,天子刘协于一月之前驾崩,享年五十四岁。
眼前这位是刚刚登基不久的太子刘珏。
听到诸葛亮之言,刘珏的眼眶微微发红,哽咽着说道:“父皇是于睡梦之中驾崩……太医说是寿终正寝。”
诸葛亮一时怔然,喃喃自语道:“寿终正寝么……”
他的眼前不由自主地开始浮现出数月前先帝送别他时的场景,音容笑貌仿佛还历历在目。
“孔明,你真是太狡猾了,这么早便告老,留朕一人在宫中,真是好不孤独。”
年迈的天子拉着他的手臂笑着说道,但笑容却有些落寞,眼中更是透着不舍。
“奉孝,文和,奉先他们都离世了,路途遥远,你要多加注意身体。”
天子站在皇宫门口,与他摇手作别。
而这一别,便是天人永隔。
不知不觉,诸葛亮的眼睛也湿润了,过了许久之后才压下心中的悲痛,对刘珏道:“陛下请节哀。”
看见诸葛亮满面的泪水,刘珏心中也是唏嘘。
诸葛亮是他老师,又是朝中所剩不多的开国老臣,与他父皇之间的君臣之谊十分深厚。
先帝驾崩,他们这些老臣们的悲痛不比他要少。
如大司空袁熙在得知先帝离世的消息后,生生在府上哭得吐血昏迷了过去,至今仍在养病。
“陛下,还是先讨论正事吧。”
这时候一道略有些不合时宜的声音传来,诸葛亮和刘珏看去,说话之人正是司马懿。
这么多年过去,司马懿看起来也苍老了不少,但他的精气神看起来要比诸葛亮好上许多。
他比诸葛亮大两岁,如今也有五十六岁了。
自诸葛亮卸任内阁首辅的职责之后,他便成为了新的内阁首辅,文臣之首。
“嗯,也好。”
刘珏没有否认,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再度看向众人时,已经恢复了天子的威严。
“先帝驾崩,今日召集诸位大学士前来,是为了商定先帝的谥号以及庙号。”
“诸位大学士请各抒己见吧。”
如今的内阁大学士,分别是司马懿、杨修、徐庶、庞统、法正、鲁肃以及荀攸。
郭嘉早在二十年前就去世了,贾诩也在五年前去世,空出来的两个席位就由徐庶和庞统递补上了。
至于荀攸,他的上位则经过了漫长的时间。
毕竟他曾经是从逆的罪臣。
不过因为刘协选择宽恕了他们这群罪臣,所以他也得以继续留在朝廷,最终凭借自己的能力,在诸葛亮告老之后成功进入内阁。
而今日要商议的主题,就是关于先帝的谥号以及庙号。
其实这个问题礼部的官员们已经争论许久了,却始终没能拿出个结果。
毕竟这位天子的功绩实在是太大了,既光复了大汉,又开创了建安盛世,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做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所以怎么拟定谥号和庙号是个相当困难的事。
而且这关系到皇帝的身后名,必须要慎重。
荀攸沉吟许久,缓缓开口道:“陛下,先帝谥号如何还有待商议,但先帝之功绩,‘太高中世’四大庙号,可占一‘中’字。”
“中祖也,谓承前启后,复兴宗庙之主,其德足以绍述先业,功足以振起衰微,故称为中祖。”
“故而臣以为,定先帝庙号为中祖最为合适。”
“太高中世”为最顶级的四大庙号,其中“太”和“高”这两个庙号,都只有开国皇帝才能拥有。
而“世”这一庙号,多落于中兴之主的头上,如光武帝刘秀便是世祖。
“中”这一庙号最为难得,因为需要国家两次衰落后又再度兴旺崛起,而这也与先帝刘协的功绩最为吻合。
所以在荀攸看来,没有比中祖更合适的庙号了。
荀攸的这一提议得到了其他几位大学士的认可,鲁肃、法正、杨修均觉得这个庙号没有争议。
“太师,您觉得呢?”
刘珏看向诸葛亮,向他问道。
诸葛亮沉吟了片刻,然后才缓缓说道:“陛下,以先帝之功绩,自然是当得起中祖庙号的。”
“关键是谥号,该取何字?”
庙号容易定,谥号就难了。
庞统闻言说道:“这是礼部拟定的几个谥号,请太师过目。”
他说着起身将一张纸送到诸葛亮面前。
诸葛亮低头看了一眼,见到上面分别写着“昭武”“宣武”“文昭”等等等等。
而这时徐庶在一旁说道:“我以为,‘昭武’二字合适。”
“陛下平逆贼,定天下,开新政,令我大汉空前强盛,此等圣德通达,当谥‘昭’。”
“太师觉得如何?”
昭字意为“圣闻周达”,即君主具有广博的智慧、卓越的声望,并能将德行与政策通达四方。
《逸周书·谥法解》提到“圣闻周达曰昭”,强调君主在治国理念和道德教化上的深远影响力。
武则代表“克定祸乱”或“威强叡德”,即通过武力平定叛乱、维护国家安定。
按照先帝一生的功绩,“昭武”的谥号还是颇为合适的。
但其实最合适的还是“光武”二字,不过大汉历史上已经有一位光武皇帝了,总不能定一样的谥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