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六章:借才·合邦·大东亚·政变
第八百零六章:借才·合邦·大东亚·政变 (第2/2页){六、学部为人才根本,应请德人某某、美人某某总之。}
{七、战阵之事,应专精此事之人保荐人才,以备任使。}
{八,以上各事,应请明发谕旨。}
{这一连串建议,究其实质,是希望清廷在外交、铁路、财政、报纸、教育等部门向各国“借才”,且这种“借才”非一般的顾问性质,而是要有“总管”权限。}
{戊戌年夏天,李提摩太与康有为往来密切。很可能便是在这番往来中,康有为接受了李提摩太“对外借才”的建议。}
……
大唐·玄宗时期
顶着鞋印的李隆基一脸正色。
借才这事在大唐倒是不奇怪。
大唐吗,只有别人削尖头脑来当人才的份儿……
但大概意思想通,毕竟当官的胡人也不少。
问题是……
“他这合邦是什么个意思?”
李泌放下手中的物理教材,正色道:
“奏折中的联”一词的语意颇为含糊。”
“但臣可以肯定,绝不是一般的国与国之间的结盟。”
“若止于国与国之间的结盟,奏折就不必拿什么挪威合于瑞典,匈牙利合于奥地利来举例。”
“更不必说什么此事若在欧西,即合为一国,亦不为怪这种话。”
“但似乎也不是兼并……毕竟真要是兼并,清朝与日本说不好是谁兼并谁。”
李隆基摸着下巴,若有所思道:
“合邦……”
“长源,你说天可汗这称呼,是不是可以统合万国啊?”
李泌愣了一下,有些不确定道:
“可…可以吧?”
李隆基点了点头,又道:
“那朕为了让万国可以安心发展,派兵保护一下也很正常吧?”
李泌:……
“陛下英明!”
……
天幕上。
乾清宫内。
光绪看着手里的奏折,呼吸急促。
『昨闻英国教士李提摩太来京,往见工部主事康有为,道其来意,并出示分割图。』
『渠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
『今拟请皇上速简通达外务、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学士李鸿章者,往见该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与之商酌办法,以工部主事康有为为参赞,必能转祸为福,以保我宗社。』
……
【在见过伊藤博文以后,光绪并没有在当天就借才、合邦二事做出决策。】
【于是,与康有为关系亲密的御史宋伯鲁,就“合邦”一事再度上书。】
【宋的奏折,将康有为“合邦”主张的具体内容(不过宋折中说,这些主张是李提摩太建议的)明确表达了出来。】
【总结起来便是:一、“四国”合为“一邦”。】
【二、自四国中选出百人,组成“合邦”后的新政府。】
【三、新政府拥有管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的权力。】
……
石破天惊!
这一道折子把历代皇帝都砸懵了。
他们十分好奇,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脑子竟然能想出这么耸人听闻的计划?
保中国?
你是保中国还是化中国啊?
天下大同是这么理解的吗?
……
大清·乾隆时期
皇帝气的直打摆子。
乾隆眼神空虚,嘴里只是一个劲儿不停的念叨着“荒谬”两字。
底下群臣倒是不在意爱新觉罗家。
可这不代表他们不在乎自己家!
这踏马计划一成,我们不彻底沦为鱼肉啦!
他妈的,老爷们怎么对待百姓的,老爷们不清楚吗!
这洋人,能放过老爷们?
……
{1898年初,梁启超曾将日本人森本藤吉的《大东合邦论》一书,改编为《大东合邦新义》}
{由康门弟子经营的“大同译书局”刻印发行。}
{《大东合邦论》一书宣扬日韩应合并为一个联邦,成为新的“大东国”,该书序文声称,唯有东方国家合邦为一国,才能抵御西方强国的侵略。}
{为了影响更多的朝鲜人与中国人,该书以汉文书写,上海、天津、汉口、重庆、福州等地的乐善堂,均有此书出售。}
{康有为、梁启超师徒对这本书删改出版,显然是认同书中的某些理念。}
{……前面只是觉得像……现在……这他妈就是后来的“大东亚共荣”的1.0版本?清廷没听,但有日本人听进去了?}
{侵华战争难道最早要在这里起源?}
{……说不好啊……当时日本实力强力,又资源缺乏,很有可能觉得可以领导东亚乃至东南亚和西太平洋,于是就这么干了……既然清廷没有组织起来,那就自己通过武力实现……他妈的合法理由就这么出现了?!}
……
大汉。
刘邦与吕雉沉下了脸。
这话直白的不能在直白了。
换句话说,出师之名清朝给日本找好了。
后面的实力依然不如日本。
日本又有实际上的切实需求。
所以……
“彼其娘之……”
合邦论及借才论之远与道甚也!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道理难道不清楚吗?
再退一步,彼时列强狼子野心,日本尤甚,合邦借才,亡国亡种之策!
吕雉出言冷笑道:
“盲目崇洋,以为天下大同之世果存乎?”
“假借诸侯之邦交纵横之术与今日?”
“上以少年振作之势轻忽而少谋,下以书生意气之机率进而误国。”
“异想天开。”
对执政者而言,合邦论最大的风险,是合邦之后的新政权以谁为主导。
日韩合邦,显然便是以力量强盛的日本去“合”掉力量衰弱的朝鲜。
清廷英、美、日四国合邦,自然也只能是国力强盛的英、美、日三国“合”掉国力衰微的清廷。
“保中国不保大清……”
“就怕不但保不住大清,也保不住中国。”
……
【就在宋伯鲁呈递“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奏折的同日,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帝。】
【证据不足,不能确定,只是说大约在宋伯鲁呈递奏折期间,康有为与谭嗣同等还在筹划“围园杀后”,欲以武力除掉慈禧太后,光绪帝对此事不知情。】
【而政变成功后的慈禧,尚未知晓康有为的“围园杀后”计划。】
【数日后,她才会从荣禄的口中知悉此事,荣禄的信息则来自袁世凯。】
【但这里又有许多不同的版本,不一一列举了。】
……
{主流说法,康有为对袁世凯有推荐之恩。康有为让谭嗣同夜访法华寺,想利用袁世凯手中的新兵约为外应。}
{袁世凯假意答应,然后他感觉注定失败。}
{因为他需要赶回天津再带兵突袭北京,中间还要打穿武毅军和甘军的防区。所以他跑回天津给荣禄高密把维新派卖了,换取自己富贵。}
{说实话,我对这种细节矛盾不太在意,我只想知道慈禧是咋想的?}
{一开始对变法不能说支持,但也不反对。}
{后面突然就政变了!}
{猜一波,慈禧一开始应该是不担心变法的,就光绪那操作你看不到一点成功的可能性。}
{而且军机处和总理衙门的中枢大臣,还有地方督抚,这些人与她之间的政治联结,远比与光绪皇帝的政治联结紧密。}
{但合邦一出,事情就坏了,伊藤博文与李提摩太若是成为光绪的贴身顾问,那他们的背后站的就是日本政府和英国政府。}
{慈禧也许是不能容忍光绪借外国势力与自己争权。}
{外国的顾问介入,会导致慈禧太后对变法的控制,会让她真正退休。}
{……所以借义和团不惜与万国开战?}
{……逻辑上说得过去……性格上也说得过去……利益上同样说的过去……}
{他妈的……这都叫什么事啊!}
也不知道能不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