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骑砍三国之御寇 > 72、征镇安平

72、征镇安平

72、征镇安平 (第2/2页)

他这主公既发话了,便是乾纲独断,一锤定音,此事已是定下,不用再讨论了,至于接下来如何完善官署衙门的设施,以及其他地方的人员、资源的搬迁,这事自然是由祢衡以及新附的陈瑀等人负责操办,自行商讨。
  
  接下来便是讨论行政上的中枢组织了。
  
  这个基本上也是和第二件事情“定官制”实为一体了。
  
  东汉体制继承了前秦和西汉的体制,职官制度基本上沿袭前朝,但旧有的制度不可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因而又不完全与之相同。
  
  如王政的这个“徐州刺史”,刺史者,本是中央官员,有点类似于后世的钦差大臣,起源自汉武帝时设立的十三刺史部,主要负责监察二千石长吏、强宗豪右和诸侯,与尚书令相似,刺史秩六百石却能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郡守,位卑而权重,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
  
  但从东汉开始,尤其是东汉末年刺史权力进一步扩大,却逐渐成为了地方常驻的行政官,不但有固定官署和驻地,且只需派人入京奏事,已不需要亲自入京师汇报。
  
  西汉时的刺史若要罢免某州的郡守县令,是要先弹劾的,说白了只有一个投诉权,决策权却是在中央的三公手里,只有他们派人家验,核实无误后才会定夺。
  
  而至东汉时,刺史已不必经过中央三公,弹劾连过场形式都不用了,便可直接罢免。
  
  且刺史本为监察官员并无属吏,但后来由于其权力扩大,事务增多,开始有从事为其属吏,刺史往往派从事为耳目,掌握高官的去留大权,便开始对地方行政进行干预,到了后期,皇帝往往下诏要求刺史亲预庶政,如此一来刺史的性质便从监察官转为行政官。
  
  而在东汉末年时,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使得地方郡守难以应对,为了镇压叛乱中央再出昏招,连兵权都开始下放,直接便让刺史、郡守乃至县君都拥有了典兵之权,发展到灵帝听从宗室刘焉的建议,将刺史改为州牧时,中央权威已是形同虚设,群雄割据的局面再难更改。
  
  既然暂时决定继续沿用大汉的体系,那么官职直接照搬即可,并不算难,麻烦就麻烦在官职人员的任命上。一个个的郡县,都得确定人选,下达公函。
  
  而这恰恰便反应了王政地盘扩展太快后出现的问题了。
  
  如彭城、琅琊这样时间长点的还好,张昭在之前本已口头任命过国相,琅琊亦有几大士族的子弟管理,如今不过是一一补个文书章程即可。剩下泰山、东海、下邳这三处的郡县,很多地方到目前为止,基本都是安排一部分天军御外镇守,天辅营则负责治安,却是一个文官都没有,内政上基本都是武将兼管,这等权宜之计,不可长久,趁此机会,还得挑选任命合适的人选。
  
  如郡守、县君这些,权力极大,更决定内政民生,可谓十分重要。更是第一次正式的任命,王政必须亲自过目,交代了祢衡和陈瑀联合负责,加紧选定名单出来,然后交给他,再来一一确定。
  
  除了这些地方官员之外,还要任命刺史直属的部门和官员。
  
  这点便不能照抄了。
  
  因为两汉名义上始终是郡县制,这代表着郡县有常设固定的体系机构,州反而没有。
  
  如今的各路诸侯基本也都是自己重新架设出一套体系,什么长史、司马、参军、别驾之类的官员方才给州牧、刺史配置上去。
  
  最后在陈瑀的建议下,大体分为三个部分,政务上设立司马府,军事上设立霸府,考核官员、针砭政事上,设立司空府。
  
  宰执府里王政任命了祢衡为左司马,张昭为右司马,即为目前一州官员的核心。
  
  自认王政为主以来,祢衡屡次献计功劳不小,但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相较而言张昭自成为彭城国相后亦是治理有方,更有输运粮草、补充前线士卒之大功劳,可谓允文允武,且无论名气、资历、年龄其实都要在祢衡之上,他位高居祢衡,连祢衡本人也没什么意见。
  
  补充说下,秦汉的官制里其实都是右尊左卑,如秦代的爵位分为二十级,左庶长是第十级,右庶长是第十一级,左更是第十二级,中更是第十三级,右更是第十四级,一直到高的第二十级。可见右尊于左。
  
  甚至直到唐时都是如此,右尊左卑的另一个明证,是升职一般称为“右移”,降职则称为“左迁”。诗人白居易在其着名的《琵琶行》里,就有一句“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的失意之诗,韩愈也写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名器上左尊于右,应该是从明朝开始的。
  
  军谋/议掾三人,一个王融,一个颜亮,一个陈瑀。
  
  作为琅琊王氏、琅琊颜氏、下邳陈氏三大世家的家主,给三个位高却职权不清的官职,既有礼遇的成分,亦有政治意义的所在。
  
  霸府,这个算是王政剽窃了魏武未来的创意,当然职能上有所不同,曹操那个算是一个架空汉室的利刃,王政这个只是觉得名字好听,本质上还是管军事为主,制度上也是东汉目前的将官制度。
  
  王政自认大将军,此号在战国时期已有出现,汉初韩信曾担任,后来逐渐成为常设官职,作为将军之首,名号大将军,顾名思义就是在将军名称里加上大字,如镇西大将军、征南大将军等等。目的是提升名号将军的地位,以示尊崇。
  
  名号大将军在地位上高于四征将军。
  
  而征镇安平亦是遵循汉制,毕竟要留下空位,缓冲的余地,总不好叫部属们一下子做到顶,以后谁立了功,没法儿奖赏。
  
  任命吴胜为平东将军、徐方为平南将军、于禁为平北将军、潘璋为平西将军,四人皆为三品。
  
  剩余古剑、陈皎、吴牛、吕德等人,分别按照战功,各有任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