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二百七十五章 在技术深水区扎下根去
四千二百七十五章 在技术深水区扎下根去 (第2/2页)凌晨三点的技术部办公室里,李寒正用全息投影演示新研发的“神经信号防火墙“。绿色的数据流在空气中形成漩涡,当模拟的恶意代码如黑色毒蛇般窜入时,防火墙瞬间生成多层加密屏障,将其分解成无害的光点。“我们在算法里植入了动态伪装技术,“李寒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指尖在投影上划出一道银色轨迹,“现在任何第三方检测机构看到的神经信号图谱,都会是经过脱敏处理的虚拟模型。“他身后的白板上,用红色马克笔写着“泰山计划“四个大字,旁边贴满了欧盟各成员国数据安全法规的对比图表。
与此同时,公关部总监张雯正在对接非洲联盟的媒体团队。她的电脑屏幕上开着十几个聊天窗口,其中一个对话框里,尼日利亚教育部的官员发来当地学生使用AR历史课本的视频——孩子们戴着微传媒的轻量化AR眼镜,伸手就能触碰虚拟的金字塔,笑声透过屏幕清晰可闻。“我们准备在泛非峰会推出'数字文明互鉴'计划,“张雯在备忘录上写下要点,“让非洲的孩子们通过我们的技术看到中国的敦煌,也让国内的学生体验非洲的口述传统。“她办公桌上放着一本翻旧的《全球传播中的文化主权》,书签夹在讨论“技术软实力“的章节。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灵湖的薄雾时,林薇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陆续赶来的员工。有人手里拿着打印的“泰山计划“技术文档,有人讨论着非洲项目的落地细节,没有人再提几周前的裁员谣言。她想起昨晚吴浩说的话:“当年华为在海外市场遇到的困难,比我们现在复杂十倍。他们能挺过来,靠的不是退让,而是在技术深水区扎下根去。“
上午十点的高层会议上,吴浩将一份新的合作协议推到众人面前。甲方是中国国家文物局,项目名称是“数字敦煌·全球巡展“。“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文物数字化,“吴浩用激光笔在大屏上圈出莫高窟第220窟的壁画,“而是打造一个能让全球用户参与的虚拟考古系统,每个人都可以通过AI辅助技术,尝试修复破损的壁画。“技术总监李寒立刻提出建议:“可以把神经信号防火墙的底层技术应用到文物交互系统中,既能保护用户隐私,又能收集真实的文化体验数据。“
会议进行到一半时,林薇的透明折迭设备突然震动起来。是欧盟驻华大使的私人秘书发来的加密信息,附件是一份未公开的政策草案,显示欧盟正在重新评估对微传媒的技术制裁。“他们内部出现了分歧,“秘书在信息中写道,“法国文化部部长上周体验了'大唐盛世'项目,在欧盟会议上公开表示'数字技术不应该成为文化隔阂的工具'。“
林薇将信息转给吴浩,两人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当技术开始与文化传承深度绑定,那些原本坚不可摧的制裁壁垒,正在悄然出现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