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二百三十七章 智能化综合战术测试场
四千二百三十七章 智能化综合战术测试场 (第2/2页)“传统靶场看环数,我们看这个。”高野指向一组波动的曲线,“蓝色是枪身振动频率,红色是射手的肩部压力分布。第一发弹后坐力峰值32.6牛顿,比95式降低28%,这要归功于枪口的多孔制退器和枪托里的缓冲弹簧——用的是我们给月球车研发的记忆合金材料。”
周院士忽然指着慢镜头里子弹脱壳的瞬间:“弹壳抛出角度很稳定,几乎都在45度左右。”
“您眼神真准。”高野调出另一组数据,“我们在抛壳窗里加了个微型导流板,根据不同射手的持握习惯,能通过APP调节角度。实战中,弹壳乱跳可能暴露位置,这细节是特战旅的老班长提的需求。”
张副总忽然问:“能打穿三级防弹衣吗?”
高野点点头,示意测试员换弹夹。屏幕上的靶标突然换成一块明黄色的防弹板,上面标注着“GA141-2010三级”。随着三声连贯的枪响,慢镜头清晰地显示弹头在靶板表面撞出浅坑,第三发弹才勉强穿透,留下个不规则的孔洞。
“100米距离,前三发弹的动能衰减曲线在这里。”高野调出一组红色的折线,“第一发780焦耳,第三发降到620焦耳——这是因为枪管升温导致初速下降。我们的智能弹道算法能根据连续射击次数,自动修正瞄准镜的弹道补偿参数,误差可以控制在1.5厘米内。”
兵器工业集团的王总忽然前倾身体:“这数据能实时传到指挥系统?”
“不仅能传,还能反向控制。”高野按下一个红色按钮,射击位旁的机械臂突然伸出,给步枪换上一个更长的枪管,“现在切换成精确射手模式,枪管长度从368毫米增加到520毫米,系统已经自动更新了弹道模型。”
当测试员再次射击时,周院士注意到屏幕角落多了个绿色的进度条:“这是在计算什么?”
“枪管寿命预测。”高野解释道,“每发子弹通过时,枪管内壁的应力传感器会记录磨损数据。现在显示还能安全发射2876发,当数值低于500时,系统会强制锁死枪机,防止炸膛——这对新兵尤其重要。”
张副总忽然笑了:“有点意思。但实战中谁给你时间换枪管?”
“所以我们做了快拆设计,”高野调出分解动画,枪管与机匣的连接部位弹出三个锁定销,“熟练射手12秒就能完成更换,比换弹匣慢不了多少。上个月给XJ军区的侦察连做培训,最快的战士只用了9秒。”
考察团跟着高野走进靶道区域,脚下的混凝土路面嵌着细密的金属网格。周院士蹲下身,发现每个网格里都藏着个指甲盖大小的传感器:“这是测弹着点的?”
“是声阵列传感器,配合空中的毫米波雷达,能三维重建弹道轨迹。”高野捡起一颗变形的弹头,弹尖还沾着靶纸的白色纤维,“传统靶纸只能看结果,我们能分析过程——比如子弹是不是在飞行中发生了微颤,这对狙击步枪尤其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