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战略抉择与独立之路
第62章 战略抉择与独立之路 (第2/2页)夕阳西下,团建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员工们带着放松的心情和对风园的美好印象踏上归程。这次简单的团建,不仅放松了身心,更在无形中强化了团队成员对“风行”这个集体的认同感,为接下来迎接更大的挑战,注入了新的动力。
盛夏的喧嚣渐渐沉淀,风园迎来了初秋的静谧。距离“月湖云雾”秋茶的采摘制作还有一个多月,但相关的准备工作已经悄然启动。相比于春茶的娇嫩鲜爽,秋茶更显醇和甘润,别有一番风韵,林风对其同样寄予厚望。
这一次,他决定在春茶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风园茶叶的“匠心”内涵。他再次请来了那位经验丰富的老茶师,并让赵大山挑选了几名心思灵巧、对制茶有浓厚兴趣的年轻村民,组成一个核心的制茶小组。
在制茶工坊里,林风没有急于传授具体的技法,而是先让老茶师讲述他与茶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经历,讲述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茶叶的微妙变化,讲述那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手上的感觉”。
“做茶,急不得,也快不得。”老茶师用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摸着炒茶的铁锅,眼神悠远,“火候差了分毫,味道就变了。就像养孩子,你得懂它的性子,顺着它来。”
年轻的学徒们听得似懂非懂,但都屏息凝神,努力捕捉着老茶师话语中蕴含的古老智慧。林风在一旁安静地听着,他知道,这种口传心授、经验与感觉并重的传承方式,正是现代工业化生产中最缺乏,也最珍贵的部分。
他让苏婉清将老茶师讲述的关键节点和心得体会,用文字和视频记录下来,尝试将这些模糊的经验,进行初步的梳理和固化。这并非要取代感觉,而是为后来的学习者提供一个入门的路径和参照。
同时,他也引入了更精确的温湿度监测设备,要求对摊晾、杀青、揉捻、干燥每一个环节的环境参数进行记录,并与最终成茶的感官审评结果进行关联分析。他要做的,是在尊重传统匠心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去理解和复现那些“极致”的瞬间。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生产一批好茶,”林风对制茶小组的成员们说,“更要将这份对待自然的敬畏、对待手艺的专注,传承下去,并让更多人通过我们的茶,感受到这份心意。”
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风行科技基于新型数据存证模型打造的首款产品——“风信链”溯源平台,终于迎来了内部测试版的发布。
这是一个轻量级的SaaS(软件即服务)平台,企业用户可以轻松地将自家商品的唯一标识(如二维码、RFID标签)与“风信链”平台绑定。平台会为每一次流通、每一次查询记录生成不可篡改的存证,消费者扫描标识即可清晰了解到商品从原料、生产、物流到销售的全程可信信息。
首批内部测试用户,自然是近水楼台的风园农业。赵大山为最新一批准备上市的秋茶贴上了内测版的“风信链”二维码。扫描之后,不仅能看到茶叶的产地介绍、采摘时间、制作师傅,甚至还能看到茶园当时的温湿度数据和部分制茶环节的记录影像。
“这个好!这个好!”赵大山拿着手机,兴奋地扫描着,“以后谁再说咱们的茶不是风园产的,一扫就清清楚楚!”
苏婉清也试用了一下,从消费者的角度提出了不少优化用户体验的建议。连叶小蝶都兴致勃勃地参与进来,觉得这个技术能让她的设计作品和背后的故事更完整地传递给消费者。
内部测试反馈良好,张伟团队迅速整理了优化意见,赵默带领技术团队连夜进行版本迭代。一周后,一个更加稳定、用户体验更佳的“风信链”1.0版本正式推向市场,首先面向高端农产品、艺术品、奢侈品等对真伪和溯源需求强烈的领域进行小范围推广。
市场的反应比预想的还要热烈。之前法国之行结识的皮埃尔主厨率先为其合作餐厅采购的顶级食材引入了“风信链”;伊莎贝拉也积极推动陈氏财团代理的几家欧洲小众奢侈品品牌进行试用;甚至天都市博物馆都联系过来,咨询能否用于重要展品的数字身份管理。
“风信链”的初战告捷,不仅验证了技术的市场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为风行科技打开了一条清晰的商业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