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箭难防
暗箭难防 (第2/2页)“我们的协议在性能上优于国际标准,而且完全自主可控。“
“自主可控?“审查组长抬起头,目光锐利,“你们怎么证明没有在协议中预留后门?“
颜旭感到一股热血涌上头顶,他紧紧握住拳头,指甲深深陷入掌心。那种被当作“潜在罪犯“审视的感觉,让他几乎要失控。
“我们所有的代码都经过第三方检测,“他强迫自己保持冷静,“而且,如果我们真想窃取数据,为什么要用加密级别最高的算法?“
记录员飞快地记录着。审查组长不置可否,继续问道:“说说你们的数据存储策略。“
“我们采用分布式存储,核心数据始终留在客户本地,这是我们与其他平台最大的不同。“
问询持续了四个小时。当颜旭走出审查办公室时,天色已晚。他站在人行道上,望着车水马龙,第一次感到如此无力。
回到临时租用的宾馆房间,团队都在等他。
“颜总,“周教授递过一杯热茶,“我刚打听到,这次审查是通天集团推动的。“
“我知道。“颜旭疲惫地坐下,“但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活下去。“
李芸拿出计算器:“如果所有项目暂停三个月,我们的直接损失将超过两千万。这还不算品牌信誉的损失。“
最让人心痛的是,当晚他们收到王磊从德国发来的邮件:“听说公司出事了?需要我回来吗?“
颜旭回复了两个字:“不用。“
深夜,颜旭独自在宾馆房间里踱步。他打开笔记本电脑,看着被暂停的各个项目进度表。那个本应在月底交付的军工项目,现在可能要面临巨额违约金。
更可怕的是,行业内已经开始流传“旭日科技涉嫌数据泄露“的谣言。一个靠信誉生存的企业,一旦被打上这样的标签,几乎等于被判了死刑。
窗外飘起了雪花,这是北京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颜旭站在窗前,看着雪花在路灯下飞舞。他知道,这场审查风波不仅考验着企业的生存能力,更考验着每个人的信念。
当他终于躺下休息时,手机收到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认输吧,你斗不过的。“颜旭删掉短信,关掉手机。在黑暗中,他对自己说:“还没有结束。“
北京冬夜的寒风中,陈瑾瑜裹紧米色风衣,快步穿过国家发改委大院。她手中紧握着公文包,里面装着一份刚刚完成的内参报告。办公楼里暖气很足,她却感觉不到丝毫暖意。
“瑾瑜,这么晚还来加班?“门卫老张熟稔地打着招呼。
“有个急件要处理。“她勉强笑了笑,刷卡走进电梯。
办公室的灯光苍白冰冷。陈瑾瑜打开电脑,屏幕上同时显示着两份文件:左边是通天标准的架构图,右边是旭日科技的技术说明。作为产业政策司的处长,她比任何人都清楚当前局势的微妙。
电话响起,是她在工信部的老同学:“瑾瑜,听说你要写关于工业标准的内参?这个时候......是不是再考虑一下?“
她轻轻转动手中的钢笔:“我只是在做分内的工作。“
“但通天集团那边......“
“真相不应该被立场掩盖。“她打断对方,挂断电话。
接下来的三天,陈瑾瑜开始了极其谨慎的调研。
她首先拜访了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退休老教授。在老教授堆满书籍的客厅里,老人颤巍巍地打开一个铁皮盒子,里面是发黄的手稿。
“小陈啊,你看这里。“老教授指着三十年前的笔记,“当时我们就提出要发展自主标准,可惜......“
随后,她约见了多位使用过两家产品的企业代表。在首钢集团的轧钢车间里,一位老师傅指着正在运行的设备说:“通天的标准花架子多,旭日的东西更实在。“
最关键的证据来自某军工研究所。在严格保密的前提下,技术负责人向她展示了测试数据:“在极端环境下,自主协议的稳定性比国际标准高出25%。“
每晚回到办公室,陈瑾瑜都会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归档。她知道,这份内参必须做到每一个数据都有据可查,每一个结论都经得起推敲。
周五傍晚,她终于完成初稿。
就在这时,司长推门而入:“瑾瑜,听说你在调研工业标准的事?“
“是的,司长。“
“有个情况你要知道,“司长压低声音,“上面有位领导对通天集团很认可。“
陈瑾瑜平静地合上笔记本电脑:“我会确保报告的客观性。“
当晚,她接到一个陌生来电:“陈处长,听说您儿子在人大附中读高三?真是优秀的孩子。“
她猛地握紧手机:“你想说什么?“
“只是提醒您,做人要懂得审时度势。“
电话挂断后,陈瑾瑜在办公室里呆坐了很久。窗外,城市的灯火明明灭灭,像极了人心。
周末,她约颜旭在颐和园见面。
昆明湖上结着薄冰,残荷在寒风中摇曳。两人沿着长廊慢慢走着,像多年前在大学校园里一样。
“审查的事,我听说了。“陈瑾瑜的声音很轻。
颜旭苦笑着摇头:“没想到会走到这一步。“
在一处僻静的亭子里,陈瑾瑜停下脚步:“我需要你提供一些技术细节,但要完全真实。“
颜旭凝视着她:“你不该卷进来。“
“我不是在帮你,“她的目光越过湖面,落在远处的佛香阁上,“我是在做我认为对的事。“
她打开手机,展示一份研究报告:“你看,这是第三方机构对通天标准的分析。他们在底层预留了数据接口,虽然符合国际标准,但确实存在安全隐患。“
颜旭震惊地看着她:“你怎么拿到这份报告的?“
“这是我的工作。“她收起手机,“但要改变现状,需要更有力的证据。“
周一早晨,陈瑾瑜提前来到办公室。
她将最终版的内参报告装进文件袋。报告标题是《关于在关键工业领域推进自主可控技术标准的若干建议》,全文没有一处提到旭日科技,却用大量数据论证了过度依赖单一外国标准的风险。
在报告的最后,她写道:“技术自主权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保障产业链安全的必然选择。“
司长在签批时犹豫良久:“瑾瑜,这份报告一旦送上去,就没有回头路了。“
“我明白。“当文件袋被通讯员取走后,陈瑾瑜独自在办公室里站了很久。她知道,这份报告可能会改变很多人的命运,包括她自己的。
下午,她接到通知,有位领导要见她。在宽敞的办公室里,领导的第一句话就是:“小陈,你的报告很有见地,但时机是否合适?“
她深吸一口气:“领导,如果我们现在不重视这个问题,等到产业链被人卡脖子时,就来不及了。“
傍晚时分,颜旭发来短信:“听说上面开始关注标准问题了。“
陈瑾瑜没有回复。她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长安街上的车流。在这个位置上,她见过太多企业在不公正的竞争中倒下,但这一次,她选择站在对的一边。
不是因为私情,而是因为坚信——中国的工业发展,需要更多坚持自主创新的企业。
夜色渐深,她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在电梯里,她无意中听到两个同事的议论:
“听说陈处长这次捅了马蜂窝......“
“为了个民营企业,值得吗?“
她微微一笑,没有解释。有些选择,本就不需要所有人的理解。正如颜旭选择坚守技术底线,她选择坚守职业良知。在这条看不见的战线上,他们依然是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