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 三行里张象卖快餐
005 三行里张象卖快餐 (第1/2页)张市村既然村名里面带个“市”字,那自然也是不简单的,全村姓张的两千七,本家一千四,另外一千三是曾祖辈的把兄弟、义子、手下。
当年在暨阳市东北打游击的独立支队,其实据点就在张市村,周围几个洼地,过去是野塘湖泊芦苇荡,里面藏了百八十个水屋、水寨,后来剿匪才逐渐消失。
再往前,暨阳市的东乡牛市、东乡漕运驿站、东乡粮市、东乡染坊等等行市,在张市村也有设置一个站或者驿。
所以张市村里面,还有一些古称地名,比如“粮站里”“漕船湾”“牛市街”“染坊头”等等。
不过这些地名说出去没啥威慑力,正经镇得住场面的,还是曾祖辈的三兄弟,老大老二都是舞文弄墨,是“读书种子”;老三就是舞枪弄棒,主要功能就是出丁出人保家护院。
老头子张气恢就是“三行里”唯一一个同辈读书人,其余文化人都是“大行里”“二行里”出来的。
官面上拿得出手的,基本都是“大行里”和“二行里”,算是“流水的县令铁打的吏员”中的吏员。
暨阳市在东乡一共有过十八个乡镇,每个乡镇的治安公所所长、副所长、教导员,都有“二行里”的人当过。
不过就算这样,“二行里”的名声是不如“三行里”的,毕竟皂吏的身份,就注定了不可能讨喜,敬上两句话就差不多了。
反倒是“三行里”两代人带着逃荒逃税逃摊派逃拉丁,因此张市村那一千三不是本家正宗的人家,烧香也要敬一炷香给张大象的曾祖父张之虚。
老太公名字里面带个“虚”,做事并不虚,亲儿子十几二十个,打仗死了九个,残了三个,“三行里”的一些“特权”,也源自于此。
而且族谱单开的,往上五代就他一个。
说一千道一万,他儿子死得多。
不过张家并非是大地主,即便张之虚的大哥和二哥也成了当时还叫暨阳县的县里“名流”,但因为时代动荡的缘故,也没办法迅速将权力变现,官身就是个挂职,纯粹是拿来抵挡一下摊派盘剥。
张市村现在五千多户的总地盘,其中一半主要是因为开荒,现在村里的很多良田,都是组织人力修出来的。
很多芦苇荡和沙地,在几十年前是藏匿湖匪水盗的地方。
剿匪剿匪,张之虚就是那个匪。
真正的祖田,也就是张之虚兄弟们分家拿到的,一共就三百亩,而且是更老一辈打仗换来的赏银购买。
所以整个张市村如果俯瞰的话,就会发现以祠堂祖屋为核心,外面一圈又一圈的小河沟,直到南北东西的运河为最远边界,层层叠叠的河道,以前到处都是芦苇荡、水草,方便小船来回穿梭。
只是现在清爽了,也就看不太出来。
时过境迁,张市村变化比几十年上百年前要大得多,不过村里报“三行里谁谁谁”的名头,那还是很有用的。
这几天村里外姓的,就都在聊“三行里张象卖快餐”这件事情,至于说“三行里张象不继续读高中”,反而没啥动静。
赚钱的事情总是要更吸引人一些。
“气恢阿叔,听说阿象现在生意做得好,还缺人手,你看我能不能在阿象这里洗碗洗菜端盘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