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系统二次升级
第138章 系统二次升级 (第2/2页)他将光栅尺递给测量组长,"这是实现位置精确检测的关键,我们要先掌握它的原理和应用技术。"
测量组长接过光栅尺,仔细端详着上面细密的刻线,眼中露出惊喜之色。
"赵组长,这东西的精度比我们现有的测量手段高出一个数量级!从哪里搞到的?"
"特殊渠道。"赵四没有多说,但专家们看到实物后,对方案的可行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你们要尽快吃透它的原理,设计出适合机床使用的检测装置。"
接着,他又拿出步进电机样品,找到电气工程师老王。
"这种电机可以实现精确的角度控制,比传统的继电器控制要精准得多。”
“我们要先掌握它的驱动技术。"
老王拆开一个步进电机,仔细研究着内部结构:"有意思……”
“通过脉冲信号控制转角,这个思路确实巧妙。”
“赵组长,给我们两周时间,保证搞出可用的驱动电路!"
最后,他根据系统提供的文献资料,画出了一个简单的控制框架图。
通过纸带输入指令,经过逻辑电路解码,驱动步进电机执行动作。
虽然还很原始,但这已经跳出了纯继电器控制的局限。
"我们现在还造不出真正的数控系统,但不妨碍我们为未来做准备。"
赵四在技术讨论会上向各小组负责人展示这个发展路线图,"先解决位置检测和精确驱动这两个基础问题,同时积累可编程控制的经验。”
“等微电子技术突破了,我们就能快速跟上。"
这个务实的发展思路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同。
"我同意赵组长的思路。"负责电气自动化的高工点头说道,"从基础做起,步步为营,这样既稳妥又能为未来打好基础。"
"位置检测确实是自动化的眼睛。"测量组长老张也表示赞同,"没有精确的测量,再好的控制也是盲人摸象。"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赵四根据知识图谱的指引,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工作。
测量组开始攻关光栅尺的应用技术,电气组研究步进电机驱动电路,而逻辑电路组则开始设计简单的指令读入装置。
各个小组既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形成了良好的研发氛围。
更让赵四惊喜的是,知识图谱并非静态的。
随着各个小组取得进展,图谱上相应的节点会逐渐变亮,同时还会显示出与其他节点的关联关系。
比如当测量组在光栅尺应用上取得突破时,图谱不仅点亮了"位置检测"节点,还提示了这个技术与未来"数控系统"和"机器人技术"的关联。
这种动态反馈让赵四能够更清晰地把握研发方向,及时调整资源配置。
他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应对各种技术问题,而是能够主动布局,引导整个研发团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周后,各个小组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测量组成功将光栅尺应用于一台旧机床的定位检测,精度比原来提高了十倍。
电气组设计出了稳定的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控制精度达到了预期。
逻辑电路组则制作出了简单的纸带读入装置原型。
赵四将各组的成果集中展示,组织了一次跨小组的技术交流会。
看着这些实实在在的进展,研发团队士气大振。
"同志们,我们正在开创一条属于自己的工业自动化道路。"
赵四在总结时说道,"虽然现在还很简陋,但每一步都是扎实的。”
“我相信,只要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我们一定能够攻克数控系统这个堡垒。"
散会后,赵四再次将意识沉入系统空间。
看着那扩大后的存储空间和日益清晰的技术发展图谱,他对未来的道路看得更加明白了。
现在的每一步积累,都是在为未来的技术突破做准备。
而当条件成熟时,凭借这些前期积累,他们一定能够快速实现技术跨越。
系统空间的这次升级,不仅给了他导航图,还给了他足够的"弹药储备"。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按照图谱指引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
而在图谱的深处,那些尚未点亮的节点,正等待着他们去探索和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