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这口气也太大了吧!
第8章 这口气也太大了吧! (第2/2页)接着,陈捷擦掉“经费”,写下了“嘉宾”。
“关于嘉宾问题,这确实是成败关键。我的想法是,分层次、成体系地邀请。”
“核心嘉宾,也就是主论坛的镇场人物,可以尝试通过学院,去邀请一两位参与过国家重要立法工作的、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或者已经退休的、在法学界有巨大影响力的前高级官员。”
“对于他们来说,参与一个由顶尖学府的后辈们举办的、旨在回顾法治进程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传承和情怀,并非不可实现。”
“中坚力量,也就是各个分论坛的发言人,可以面向更广泛的群体。”
“比如,邀请正在冉冉升起的法学界中青年学者,他们需要发声的平台,邀请在司法改革一线工作的优秀法官、检察官,他们有鲜活的实践经验。”
“还可以邀请像我刚才说的,来自顶级律所的合伙人,他们能带来市场的视角。”
“最重要的是,还可以邀请一些杰出校友,燕大法学院的校友遍布全国各行各业,其中不乏身居高位者,以‘回母校与师弟师妹交流’的名义,邀请的成功率会大大增加。”
陈捷语速不快,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他不是在空谈理想,而是在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最后,陈捷写下了“受众”,说道:
“至于会长担心的学生参与度问题,我认为,不能低估了燕大学子的思想深度和政治热情,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和包装。”
“不能把它办成一个沉闷的学术报告会,可以设置多个贴近现实的分论坛,比如三十年住房制度改革中的法律问题、从赤脚律师到红圈所,华国律师行业变迁、互联网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等等,这些话题,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宣传上,更要打破常规,除了传统校园海报,完全可以利用刚刚兴起的人人网、校内BBS等新媒体平台,进行话题预热、嘉宾访谈预告、线上互动问答,要把这个论坛,打造成一个持续一个月的‘法治嘉年华’,成为校园里的热门话题。”
当陈捷放下笔,转过身来时,整个办公室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他描绘出的这幅宏大而又细致的蓝图给惊到了。
王晨脸色更是变幻不定,从最初的轻蔑、不快,到中途的震惊,再到此刻的凝重。
自己抛出的三个杀手锏问题,被陈捷轻而易举地逐一化解。
而且,对方的每一个解决方案,都远远超出了他作为一个学生干部的认知范畴。
这已经不是一个学生在提创意,简直就是一个成熟的公关公司或者政府部门,在做一个大型活动的策划案!
王晨心中第一次对陈捷产生了真正的忌惮。
会议陷入了僵局。
王晨作为主席,既不能轻易否定这个在理论上堪称完美的方案,否则会显得自己格局太小、能力不足。
但他也绝不愿意就此通过,让陈捷大出风头,将自己的权威置于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