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程风波
章程风波 (第1/2页)张明远捧着那份凝聚了数日心血、反复修改的《国债发行章程》最终稿,步履匆匆地穿过宫廊。
秋日的阳光透过高窗,在张明远深紫色的官袍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一如张明远此刻忐忑的心情。章程虽已尽力完善,但张明远深知,今日的朝会,必将是一场硬仗。
果然,张明远刚将章程主旨陈述完毕,还未及详细分说,朝堂之上便如同滚油滴入了冷水,瞬间炸开了锅。
“荒谬!简直荒谬!”翰林院掌院学士,年过花甲、以古板耿直著称的周崇周老大臣,第一个出列。
周崇气得胡须都在发抖,手中的玉笏几乎要指到张明远脸上,“张尚书!你身为户部主官,不思开源节流,竟想出此等……此等与民争利、有辱国体之下策!朝廷向商贾借贷,与那民间放印子钱的何异?祖宗法度,圣贤教诲,都被你置于何地?!”
这顶大帽子扣下来,张明远额头瞬间沁出冷汗,张明远连忙躬身:“周大人息怒!此策乃是为了解江南水患燃眉之急,并图长远根治之法,并非……”
“巧言令色!”周崇根本不听解释,转而面向御座,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悲怆,“陛下!老臣恳请陛下明鉴!此策若行,朝廷威严扫地,士林离心,国将不国啊!陛下切不可听信张明远这等谗言佞语,坏我大周百年基业!”
“臣附议!”
“周大人所言极是!陛下三思!”
一时间,七八名御史言官和翰林清流纷纷出列,跪倒在周崇身后,异口同声地反对。
声势浩大,仿佛沈清弦若一意孤行,便是昏聩无道的亡国之君。
沈清弦端坐龙椅,面色平静地看着下方跪倒的一片官员,目光扫过站在前列、垂眸不语的萧云墨,又掠过眉头紧锁、面露担忧的太傅赵文渊。
沈清弦并未立即开口,而是任由这反对的声浪在殿中回荡片刻。
待声音稍歇,沈清弦才缓缓开口,声音清越,不带丝毫火气:“周爱卿,诸位爱卿,平身吧。”
周崇等人愣了一下,见皇帝并未动怒,反而语气平和,一时摸不着头脑,只得依言起身。
“周爱卿忧心国体,其心可嘉。”沈清弦先肯定了一句,随即话锋一转,“然,爱卿口口声声祖宗法度,却不知爱卿可知,太祖皇帝立国之初,百废待兴,亦曾向江南盐商筹借军粮,以定天下?太宗皇帝时,修建西北官道,钱粮不继,亦曾许商人以路权,换取资助。此等旧例,史册皆有记载,莫非太祖、太宗皇帝,也坏了祖宗法度,行了那‘与民争利’之事?”
沈清弦这番话一出,周崇等人顿时哑然。他们熟读圣贤书,却未必精研历代实录,更没想到年轻皇帝会搬出开国两位皇帝的例子来反驳。
“这……此一时,彼一时也……”周崇张了张嘴,试图辩解。
“江南水患,数十万灾民流离失所,北境边关,数万将士饥寒交迫,”沈清弦打断他,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此乃眼前燃眉之急,关乎社稷安稳,百姓生死。若拘泥于虚名,坐视灾民冻饿而死,边关将士心寒,这难道就是维护祖宗法度,就是士林所期望的‘国体’吗?”
沈清弦目光扫过那些跪过的官员:“朕知道,此策前所未有,诸位心有疑虑,亦是常情。然,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朕且问诸位,若不以此法筹款,江南水患如何根治?边关军饷如何补充?可有哪位爱卿,能拿出一个两全其美、既不伤国体又能解危局的办法?”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反对者能引经据典,能高谈阔论,但真要他们拿出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却无人能应声。加税?必然激起民变。削减宗室用度?触及自身利益,无人敢提。裁军?更无人敢承担边关失守的责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