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生态演化(五更)
第438章 生态演化(五更) (第1/2页)创世粒子释放装置完成使命后,实验区域虽不再有外部的创世能量注入,但其内部已然启动的生态进程并未停止。
凭借已生成的水体、大气成分的初步改变以及遍布各处的原始生命前体物质,一个自我维持的原始生态系统踏上了自主演替的征程。
陈瑜启动了预先部署在实验区域边缘的能量发生网络。
一道无形的能量屏障瞬间被激发,形成一个覆盖整个半径一千公里实验区的半球形护罩。
该护罩的核心功能在于限制区域内水汽的向外逸散,以维持内部相对稳定的湿度环境,同时有效隔绝外部宇宙辐射与潜在的星际尘埃干扰,从而确保演化过程在一个受控的“纯净”环境中进行。
当这一切布置完毕,陈瑜撤回了所有地表作业单位,彻底终止了任何形式的人工干预。
他的角色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一名亲手操控实验的操作者,转变为一位静默的、纯粹的观测者。
轨道与高空监测平台持续传回海量的实时数据,清晰勾勒出实验区域内局部气候的成型过程。
在能量护罩构成的封闭环境中,水体蒸发、大气环流与降水循环等基础气候过程已建立起完整的闭环,并展现出自我调节的早期迹象。
不同地形单元催生了差异化的气候特征:广袤的湖泊周边因持续蒸发而保持着较高的湿度,新生的丘陵地带则因地形抬升作用呈现出相对干燥的特征。
随着时间尺度从“日”向“月”延伸,生态系统的演化进程呈现出加速态势。
水域中,原生单细胞生物与引入的Gamma-7微生物展开了对养分和空间的激烈竞争。
Gamma-7微生物凭借其生物膜提供的卓越辐射防护,在辐射本底较高的水域迅速形成优势群落。
然而,其指数级的快速增殖导致水体中营养物质被急剧消耗,这种内在的自我抑制机制,有效地遏制了其种群规模的无限扩张。
引入的、经过基因强化设计的蕨类植物在沿岸和湿润谷地快速拓展,它们凭借高效的固碳能力与坚韧的形态结构,稳固地占据了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的核心地位。
其茂密的根系网络如同天然的锚固系统,有效稳定着松散的沉积物;而不断累积的叶片凋落物,则为原本贫瘠的表层土壤注入了首批宝贵的有机质。
各生物群落之间,一张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正在悄然编织。
部分原生微生物群落进化出在强化蕨类植物根系周边建立共生关系的能力,巧妙地利用其根系分泌物维持自身生存。
与此同时,一些具备运动能力的单细胞捕食者开始出现,它们以衰亡的Gamma-7菌团或其他弱势微生物为食,标志着简单食物链的初步形成。
这些新生生态位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系统的功能多样性,推动着整个生态系统向更复杂、更稳定的结构演进。
陈瑜的处理器冷静地记录着这一切动态平衡的建立与打破。
在能量护罩之下,一个动态的、充满竞争与协作的原始世界正自行运转、调整、演化。
他所捕获的,是一个在排除了绝大多数外部变量后,关于生命自组织过程与生态系统早期形成的宝贵纯净数据流。
系统的未来,已完全交付给其内部无数个体与环境之间永不停歇的相互作用。
——
在能量护罩的绝对隔绝下,实验区域已然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生态实验室。
随着时间尺度进一步拉长,系统内部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开始显现出更为精巧和复杂的模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