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风雨欲来仍向阳
第三十六章 风雨欲来仍向阳 (第1/2页)赵峰的拳头重重砸在办公桌的玻璃台面上,裂痕像蛛网般蔓延开,倒映出他眼底翻涌的阴鸷。办公桌上散落着刚打印出来的新闻报道,《老巷危局:开发商断水电逼迁,居民抱团守家园》的标题用加粗的黑体字印着,配图里,张婶在柴火灶前蒸馒头的身影、孩子们举着“守护银杏巷”纸牌的模样,像一根根针,扎得他太阳穴突突直跳。
“废物!一群废物!”他抓起桌上的文件狠狠摔在地上,文件夹散开,里面银杏巷的规划图飘落在地,被他一脚踩得褶皱不堪。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助理小林战战兢兢地探进头,手里攥着一部震动不停的手机:“赵总,区政府……区政府的电话,第三次了。”
赵峰深吸一口气,指节泛白的手理了理皱巴巴的西装领口,努力压下声音里的戾气:“接。”
电话那头传来区规划局王科长严肃的声音:“赵峰同志,关于银杏巷项目的舆情,你知道吧?现在市局都收到了几百封市民来信,还有文化界的老领导专门打电话过来,要求彻查断水电的事。局里决定,暂停你们项目的所有施工许可,明天会成立专项调查组进驻银杏巷,你做好配合准备。”
“王科长,这是误会!”赵峰急忙辩解,“断水电是施工队的误操作,我们已经在安排恢复了,那些居民就是借机炒作,想多要补偿……”
“是不是误会,调查组会查清楚。”王科长打断他的话,语气不容置喙,“还有,你跟居民沟通时的态度问题,也有人反映上来了。明天调查组会直接和居民座谈,你别搞什么小动作,否则后果自负。”
电话挂断的忙音传来,赵峰无力地瘫坐在办公椅上,额头上渗出细密的冷汗。他原本以为,这群住老破小的居民撑不了几天,断了水电,再用补偿和威胁逼退几个,剩下的人自然会乖乖签字。可他没算到,林夕和晨光会这么“死硬”,更没算到,一条不起眼的老巷,竟然能牵动这么多人的关注——那些素不相识的网友、从未谋面的专家,甚至退休的老领导,都成了银杏巷的“后盾”。
“赵总,那……那五十万的事,林夕那边还是没松口,晨光也真的辞职了。”小林小声补充,“还有,我们联系的几个媒体,本来答应帮我们发‘城市更新必要性’的通稿,现在都反悔了,说不想掺和这事儿。”
赵峰闭了闭眼,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脑子里飞速盘算着。他不能让这个项目黄了——前期投入的资金、跟总公司签下的军令状、他在行业里打拼多年的名声,都押在了银杏巷这个项目上。只要熬过调查组这关,只要能找到居民的“软肋”,他还有机会翻盘。
“明天调查组去巷里,你跟我一起去。”赵峰突然睁开眼,眼神里闪过一丝狠厉,“你去准备几份‘补充补偿协议’,把金额提高百分之二十,再找几个之前有过动摇的居民,私下里跟他们谈,就说只要他们在调查组面前‘说句好话’,不仅能拿高补偿,还能优先选安置房的楼层。”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再去查一下那个退休的文物局老局长,就是帮居民说话的那个。看看他有没有什么‘把柄’,比如子女的工作、家里的生意,只要能让他闭嘴,花多少钱都无所谓。”
小林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手指攥着衣角,声音带着犹豫:“赵总,这样……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了?要是被调查组发现……”
“发现什么?”赵峰冷笑一声,“我们只是‘正常沟通’,难不成他们还能管居民选不选补偿?至于那个老局长,退休的人了,还想管闲事?给他点‘教训’,他自然会知难而退。”
小林不敢再反驳,低着头退出了办公室。赵峰走到落地窗前,看着楼下车水马龙的街道,手里把玩着一枚银色的打火机。他想起第一次去银杏巷时,那条巷子安静得像幅画,老银杏树的叶子在阳光下闪着光。可现在,这条巷子成了他的绊脚石,那些原本和善的居民,成了他的“敌人”。
“银杏巷,我赵峰想要的东西,还从来没有得不到的。”他低声自语,打火机“咔哒”一声点燃,火苗映在他眼底,像一团燃烧的欲望。
第二天清晨,银杏巷的天刚蒙蒙亮,张婶就已经起了床。她踩着小板凳,从柜子顶上翻出一个红布包,里面裹着一沓泛黄的照片和一本厚厚的笔记本。照片里,有她年轻时和丈夫在老槐树下的合影,有儿子第一次在巷里骑自行车的模样,还有二十年前巷里邻居一起过年的热闹场景。笔记本上,记着每天的开销、邻居们的生日,甚至还有哪户人家孩子生病、需要帮忙照顾的小事。
“老婆子,这么早起来干啥?”张叔的声音从里屋传来,他因为腿疾,这几天一直卧床休息,却总惦记着巷里的事。
“今天调查组要来,我得把这些东西准备好。”张婶小心翼翼地把照片放进一个崭新的文件夹里,用抹布擦了擦封面,“这些都是咱们在巷里过日子的证据,不能让他们觉得,咱们这巷子就只是几块破砖烂瓦。”
张叔慢慢挪到床边,看着妻子忙碌的身影,眼眶有些发红:“辛苦你了,这些天,你又要照顾我,又要帮着巷里的人忙活。”
“说啥呢,都是一家人。”张婶笑着回头,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你忘了,当年咱们家盖房子,李爷爷帮着挑了半个月的砖;陈老板刚开杂货店时,咱们还帮着给他看店呢。现在巷子有难,咱们不抱团,谁还能帮咱们?”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是陈佳佳。她背着一个大大的帆布包,额头上带着薄汗,手里还提着一个塑料袋:“张婶,我买了些卡纸和彩笔,等会儿跟孩子们一起做‘欢迎调查组’的牌子,再把巷里的故事写在上面,让他们看看咱们巷多好。”
“好,好,快进来坐。”张婶赶紧接过塑料袋,从厨房里拿出一瓶冰镇绿豆汤递给她,“昨天你熬夜整理网友的留言,今天又这么早起来,可得注意身体。”
陈佳佳喝了口绿豆汤,笑着说:“没事,我年轻,扛得住。对了张婶,林夕姐和晨光哥已经去巷口等调查组了,李爷爷也说要跟他们一起去,说要亲自跟调查组的人讲讲老银杏树的故事。”
张婶点点头,把红布包放进随身的布袋里:“那咱们也赶紧过去,别让他们等急了。”
此时的巷口,林夕和晨光正站在老银杏树下,整理着一摞厚厚的资料。最上面的是林夕画的《银杏巷四季》画册,每一页都贴着对应的老照片——春天,巷里的海棠花落在青石板路上;夏天,孩子们在老槐树下吃西瓜;秋天,银杏叶铺满整条巷子;冬天,邻居们一起在巷里堆雪人。画册下面,是晨光整理的“银杏巷历史沿革”,从民国时期的地契复印件,到解放后巷里的变迁记录,甚至还有几十年前巷里居民的户籍登记复印件。
“这些资料够不够?”晨光看着林夕,眼神里满是关切。这几天,林夕为了整理这些东西,经常熬夜到凌晨,眼底的黑眼圈越来越重,却始终没说过一句累。
“应该够了。”林夕轻轻抚摸着画册上的银杏叶,声音带着一丝沙哑,“昨天苏曼给我打电话,说她联系的几个文化学者,今天也会过来,帮咱们跟调查组说明老巷的文化价值。只要咱们把真实的情况说清楚,他们总会听的。”
晨光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暖的力量:“别担心,不管结果怎么样,我都会陪着你。”
林夕抬起头,看着晨光温柔的眼神,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自从晨光辞职后,他每天都忙着帮巷里的人挑水、买东西,晚上还帮着整理资料,却从来没抱怨过一句。有时候她会自责,觉得是自己连累了他,可晨光总是笑着说:“能和你一起守护这个家,我很幸福。”
不远处,李爷爷拄着拐杖慢慢走来,身后跟着几个年轻的志愿者,是苏曼从外地联系来的大学生,专门来帮忙记录居民的诉求。李爷爷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胸前别着一枚旧勋章,那是他年轻时在部队立的功。
“小夕,晨光,都准备好了吗?”李爷爷走到他们面前,声音虽然有些沙哑,却依旧有力,“等会儿调查组来了,我就跟他们说,这老银杏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当年日本人来的时候,都没敢砍它;这老槐树,是我爹当年亲手种的,现在还能给咱们遮阴。他们要是敢拆,就是拆了咱们巷的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