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真正的双赢
第21章 真正的双赢 (第2/2页)“石总,盛凯金属研究所的科研实力加上永辉公司的条件,我认为两个单位可以实现强强联合。”陈科长信誓旦旦地说。
对于陈科长的这个想法,石云峰大感意外,“陈科长,你是说盛凯金属研究所想跟我们在生产项目上进行合作?”
“对,我们盛凯金属研究所想成为稀土新材料项目的股东,哪怕成为小股东也可以。”
“哎哟!”石云峰感到有点为难,“即使你们想对该项目进行投资,问题是我们不缺资金呀!”
“石总,不怕你笑话,我们研究所的资金维持日常运转都捉襟见肘,哪有资金给你们的项目投资呀!”
“那你们怎么能成为我们项目的股东呢?”
“石总,借用唐工的话说,稀土永磁材料技术复杂,产品用途广泛,产品种类繁多,但凡涉足这一行业,要想在业内立于不败之地,离不开科研做后盾,只有不停地探索,接连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新技术,才能满足各领域不断发展的不同需求。”
石云峰点了点头,“陈科长,我同意你的说法,可这也不能成为你们入股永辉公司新项目的理由呀!”
唐新民终于说话了,“石总,请允许我谈谈自己的看法。作为一个行业,尤其像稀土永磁材料这种兴起时间不长,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新兴行业,有一个较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在背后做支撑,你们在生产和经营一线的人,说话底气都不一样,我觉得咱们两家联合,可以做到相互成全。”
作为一名技术专家,唐新民说话更直白,石云峰回味一番后,觉得很有道理,但仍然不明白今后的事情跟烧结钕铁硼项目的关系,“通过这次合作,永辉公司跟盛凯金属研究所成了关系单位,今后需要开发新产品或解决什么技术难题,还可以用现在的模式,由永辉公司出资,请唐工的课题组搞研发呀!”
“你说这种方式,属于松散联合,我们的目的,想跟永辉公司结成紧密型合作伙伴,也就是永辉公司需要做哪方面的研发,你们只需提供研发试验所需的物资,不需提供科研经费,唐工他们课题组相当于永辉公司的一个实验室。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盛凯金属研究所成为永辉公司的项目股东。”
陈科长的意思,石云峰听得很清楚,但他毕竟没有思想准备,想了好一阵才若有所思地说:“你这个提议很好,国内外的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或实验室,问题是你们想以这种方式入股永辉公司的新项目,在股权占比上怎么定量呢?”
这个问题不但石云峰没有答案,就连有备而来的陈科长和唐新民,也拿不出可行的解决办法,现实中有些问题看起来简单,实际操作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按照陈科长原来的设想,唐新民课题组为永辉公司提供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服务,盛凯金属研究所成为永辉公司新项目的股东,每年从永辉公司取得几十上百万利润分红,这个想法虽好,但股权和分红比例缺乏计算依据,石云峰跟永辉公司的现有股东无法解释。
涉足稀土新材料这一领域,石云峰巴不得背靠一个有实力的研发机构,从目前的情况看,盛凯金属研究所的唐新民课题组,是理想的合作伙伴,为了长远合作,石云峰设想无论有没有研发任务,每年都给对方一笔科研经费,这种模式确实能密切双方合作的关系,但他担心时间一长,对方养成一种惰性,反而对双方的合作关系造成危害。
双方开诚布公,谈了各自的设想与顾虑,本着相互理解的原则,经过协商,最终决定维持现有松散型合作关系不变,因为现在合作开发的钕铁硼烧结磁体,项目由永辉公司提出,永辉公司全额支付了研发经费,盛凯金属研究所不具备成为股东的条件。下一步的研发课题无需永辉公司支付研发经费,取得的研发成果一旦用于建设永辉公司的第二期第三期工程,盛凯金属研究所将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成为项目股东。
这种新型合作方式,一方面无需永辉公司引进高级技术人才,也不用在公司建立自己的科研实验室,另一方面,可以让盛凯金属研究所背靠大企业,使他们取得的科研成果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跟永辉公司的合作中获得稳定的经济收益,反过来促进科研开发不断取得进步。双方在付出最小代价的情况下,却使各自的利益达到最大化,这才是真正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