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夏庠与夏序
第4章 夏庠与夏序 (第2/2页)而当他们风尘仆仆抵达平吉堡之后,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却突然出现在眼前。
原来,在北典城新落成的王府里,帝贺竟然见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柳下惠!
这一切都要从闫盾说起。闫盾负责运输一批重要的物资,其中包括茶砖、盐巴、云锦等等。然而,在海上航行的过程中,他们遭遇了一场猛烈的台风,无奈之下只好躲进岱山港避风。
于是,柳下惠与戴惊鸿商量后,决定在台风过后,搭闫盾的便船提前出发前往北典城。柳下惠就这样来到了北典城,而这个巧合也成为了帝贺与他相遇的契机。
柳下惠刚到北典城,就被正为新夏朝教育事业无法顺利开展而头疼不已的韩国相给请进了王府,希望他能够帮忙出谋划策,共同商讨教化大计。
韩国相听帝贺介绍过柳下惠,也知悉帝贺欲邀请柳下惠前来主持新夏朝教育事业,因此深知柳下惠的才华和智慧。
与此同时,戴惊鸿因为思念义父心切,便迫不及待地跑到插旗口去找王村长了。
见到韩晓健一脸喜色地兴冲冲地扑上前来汇报,帝贺便晓得他定然是与柳下惠商议出了解决新夏朝教育问题的策略。
柳下惠在抵达贺兰山之前,已然做足了功课,此前展昭的来信中也曾大略提及过这些教育难题。
他的对策乃是将原昌邑国的君平书院教育体系与夏朝的教育体系相互融合,也就是依据属地居民的不同状况来推行不同的教育体系。
譬如在以岱山岛水军子弟兵及其后裔为主的乌海军镇,因汉学水平颇高,且自幼接受君平书院的教育,便可施行君平书院教育体系。
而在以牧民为主的白音敖包军镇、以边民为主的石嘴山军镇等地,则实行夏朝的“夏庠与夏序”教育体系,以兼顾解决国民的养老事宜,并可顾及“恤贫养孤”,“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经过柳下惠的详细介绍,帝贺了解到,“夏庠与夏序”是先祖大禹创立的夏朝最早出现的教育机构。
“庠”本为氏族社会中赡养老人之所,后渐变为教育机构。
夏朝时,“庠”主要负责道德伦理之教与生活技能之传。据《礼记·王制》载,老人以口述历史、传授经验之法,对年轻一代施以教化,此代际传递之模式,乃早期教育之重要形式。
“庠”之教育内容,重礼仪规范、孝道思想及农业生产知识。初时,兼具养老与教化之能,后演变为以道德伦理教育为主之地。其高等级者称“上庠”,低等级者称“下庠”。其名于《礼记》《孟子》等古籍中皆有记载,且被视为夏商时期之核心教育机构之一。
而“序”为夏朝特有之教育场所,更重军事训练与秩序维护。《孟子·滕文公上》言“序者,射也”,足见其核心职能含射箭、驾驭战车等军事技能训练。
同时,“序”亦负责培养贵族子弟之等级观念与仪式礼仪,借规范化之演练以强化社会管理秩序,此文武兼备之特点,使其成为维护夏王朝统治之重要机构。
两种学校之不同称谓,体现夏朝教育之分层特征。
夏庠与夏序
“庠”面向更广泛之社会成员,存原始氏族社会之平等教育传统;“序”则具更强之阶级属性,主服务于统治阶层。此分工既承部落时代集体教育之遗风,又应国家形成初期强化军事管理之需,为后续商周时期“学在官府”制度之形成奠定基础。
即“夏序”与政治、军事活动结合更密,正合新夏朝之国情,恰能满帝贺对教育结合军事之要求。
可以说,“夏庠与夏序”非常适合当下新夏朝的国情!
帝贺心中暗自惊叹,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老祖宗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所创设的教育体系,竟然在如今的新夏朝仍然能够大放异彩,发挥出如此重要的作用!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帝贺不禁对古人的智慧深感钦佩和赞叹。他意识到,这些历经岁月沉淀的智慧结晶,不仅在当时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老祖宗们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就已经洞察到教育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并精心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这套体系不仅涵盖了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并兼具军事扩张之需要,可谓是全面而系统。
如今,新夏朝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对于各方面人才,特别是军事方面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而老祖宗留下的教育体系,恰好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帝贺越想越觉得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他由衷地为古人的智慧而喝彩。同时,他也下定决心,要将这一优秀的教育体系传承下去,并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此时,他忆起了不久前找到的断肠崖龙舌兰根部秘洞之夏朝历书《夏小正》,旋即告知了柳下惠先生。
柳下惠闻此奇书,双目登时放光,亟欲一读为快,或可于其中觅得夏朝先人的更多智慧。
帝贺告知明月长老正加紧破译其内容,可与之多作交流。
柳下惠遂向宗政明月求教。而宗政明月亦有求于他,缘自达巴于祭祀之事颇为精通,然于礼学则有所欠缺,其自身亦所知有限,故而深通礼学的大儒柳下惠之到来,恰可助其弥补不足。
经过充分的讨论,帝贺决定于太常府新设与达巴长丞祭祀、占星云、卜吉凶之灵台同等规格的“辟雍”,以“行礼乐、宣德化”,即将上任新夏朝教化大臣的柳下惠兼任辟雍长丞,协助太常宗政明月操持新夏朝礼学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