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太虚溯源知寰宇
第六章:太虚溯源知寰宇 (第1/2页)自那日神念初成,引动太虚佩一丝微不可察的反应后,李观一便知,此物绝非寻常玉佩。
他并未急于求成,而是谨记“无间境”“精进无怠”之要义,白日里依旧诵读经典,锤炼神念,夜晚则尝试以那缕微弱的神念,如春风拂面般,一遍遍温和地探向太虚佩。
这个过程枯燥而缓慢,如同愚公移山。太虚佩大多数时候都沉寂如石,毫无反应。但李观一的心性早已在日复一日的读书中磨砺得沉静如水,不急不躁,只是持续地、耐心地与之沟通。
如此过了七日。当他的神念在一次《星辰观想法》的修炼后变得格外凝练时,他再次将神念触向太虚佩。
这一次,异变陡生!
太虚佩不再是微热,而是骤然散发出一片清朦朦的光辉,将李观一整个人笼罩其中。他的意识“嗡”的一声,被拉入了一个奇异的境界。
这里并非什么富丽堂皇的仙家洞府,而是一片无尽的、温暖的混沌。上下四方无界,古往今来无涯。在这里,他感觉不到自己的身体,唯有纯粹的意识存在。
“这是…太虚佩的内部空间?”李观一心中明悟。
就在他念头升起的同时,前方的混沌之中,无数细微的光点开始汇聚,最终凝聚成一篇由上古云篆写就的篇章,字字珠玑,散发着苍茫古老的气息。
开篇第一句,便让李观一心神巨震!
“太虚者,道之别名也。夫道,无形无相,周行不殆,乃天地万物之本。此佩非金非玉,乃文明之理与空间之则交织,于时空褶皱中自然孕育而生之道器残片。”
“竟是…自然孕育的道器?!”李观一震撼难言。法宝可分为法器、灵器、法宝、灵宝、通天灵宝等,而“道器”之称,他只在最古老的典籍神话中见过只言片语,意指蕴含天地至理的本源之器。
云篆文字继续流转,阐述其能:“其一,【太虚之忆】:承载文明印记,持佩者神念足够时,可感知、回溯物品或地域残留的文明信息。”“其二,【太虚之隙】:微调周身空间,于方寸间腾挪变幻,神念愈强,范围愈广,效用愈显。”(李观一恍然大悟,自己的“灵影步”能初成,恐是此佩无形中引导。)“其三,【太虚之门】:(此功能黯淡无光,显然严重受损)穿梭虚空,瞬息万里。(需完整道器及无量法力驱动)”
最后,是关于此佩的来历:“…吾‘太虚散人’,于时空裂隙中得此残片,穷尽毕生之功,亦未能修复其万一。然凭此佩,吾遍览群星,记录寰宇,著有《万域风物志》。终战时,为免道器落于魔手,自爆元神,将其打入无尽虚空…后世有缘人得之,望善用其力,明辨寰宇之广,勿做井底之蛙…”
光芒散去,云篆消失。李观一的意识回归本体,发现自己仍端坐于藏经阁内,仿佛只是一瞬,实则已过了一个时辰。
他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久久不能平静。
太虚佩的来历竟如此惊人!它并非某位大能炼制,而是天地造化所生,是文明与空间规则的结晶!那位“太虚散人”前辈,竟是一位纵横星海的伟大旅行家和学者。
而它的功能,也完全契合“文心道种”!【太虚之忆】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
激动之余,他立刻尝试。他将太虚佩贴于眉心,集中刚刚恢复少许的神念,默想:“感知此《论语》之过往。”
刹那间,他脑海中浮现出极其模糊的画面:一位皓首穷经的老儒生,在灯下颤抖着手为其注解;一位将军在戎马倥偬间翻阅,书页上沾有点点血迹;无数莘莘学子虔诚诵读…无数微弱的、属于“文明”的信息碎片涌入脑海,虽无法形成完整画面,却让他对手中这本《论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厚重情感共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