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再接再厉,稳步前行
第四十二章 再接再厉,稳步前行 (第1/2页)肖兴如今居住的新房,地基比周围的马路略高一些,但房屋四周的地面,却比公路低了足足一米五左右。若想把四周填得与公路持平,不仅需要大量的土,还得找车运输,算下来工程浩大,花费不菲,肖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着手。“到哪儿找这么多土?找车得花多少钱?”他时常站在院子里望着低洼的地面发愁,却始终没找到解决办法。
或许是上天眷顾,就在肖兴一筹莫展时,转机悄然而至。靠近他家房后的公路,为了适应现代发展需求,要在路的北面新增一条公路;而在村西,还得挖开一座小山坡,才能开辟出这条新道路。这么多从山坡上挖下来的土,总不能随意堆放,修路部门便联合村里的干部,四处询问谁家需要填土,且最好是位于路边的住户——这样既能处理土方,又能帮村民解决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肖兴得知消息后,立刻找到村干部报名。让他没想到的是,因为自家房子就在路边,填土需求又迫切,修路部门很快就答应了。没过多久,一辆辆装满好土的卡车就开到了肖兴家门前,一车车土源源不断地卸在房屋四周。不到半天时间,原本低洼的房前屋后就被填得平平整整,与公路基本持平。看着眼前的景象,肖兴忍不住感慨:“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困扰他许久的难题,竟以这样意想不到的方式解决了。
院子总算垫起来了,可整个房屋的布局还不成气候。肖兴心里没底,便找了村里懂建筑布局的“高人”来看看。高人围着院子转了一圈,指着各个方位说:“你这院子底子不错,将来可以东挪挪、西凑凑,设计成连排似的两座院落,既实用又规整。现在最要紧的,是先把院墙的根基扎好,有了根基,后续的建设才稳当。”
听了高人的建议,肖兴立刻着手准备扎院墙根基。可问题来了,院墙的位置正好靠近大队的配电房,若不处理好两者的位置关系,很容易留下安全隐患。肖兴不敢马虎,特意找到村电工和村支书,三方坐在一起反复商量、测量,最终确定了院墙最西边和最南边的边界。确定好位置后,肖兴按照计划,先组织人把院墙的跟脚挖好,又联系了附近黄花窑村的匠人,从那里拉来石料,请他们帮忙扎院墙根基。
匠人们手艺精湛,没过多久,一圈坚实的院墙根基就扎好了。不仅如此,他们还在院子朝东的方向,垒了一个简易的门楼;门楼北面预留了一个大门垛子,因为暂时用不上这个门,便先用砖干垒起来,等将来需要时再完善。看着崭新的门楼和整齐的院墙根基,肖兴心里乐开了花——自家终于有了像样的街门,再也不是以前那种杂乱无章的模样了。他暗自给自己打气:“再攒攒劲,把里面的西屋和剩下的院墙垒好,就能进行下一步规划了!”
转机接踵而至。当年正月,飞云去了一趟南方,回来时竟带回了几万元现款。她告诉肖兴,这是她的几个妹妹在“老太君”(家里长辈)的提议下,主动凑给她的钱,想帮他们改善生活。有了这笔钱,肖兴夫妇心里更有底了。正月刚过,他们就开始动工备料,先是把南边、西边和北面的院墙全部拉了起来,又盖起了西屋——按照之前的规划,这将来会是西院的西屋。院墙和西屋完工后,一个闭合的大院落彻底成型,站在门口往里看,整齐又规整,肖兴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两座院落的雏形:等将来有了足够的力量,先把东边的小屋和新房的一部分升级成东院的主体房;第二步,再把西边的剩余部分整合成西院的上房,到那时,两座院落就真正建成了。
生活逐渐有了起色,可身边也传来了令人痛心的消息。老校长盟阔自从确诊骨癌后,整个人都变得心灰意冷,后来还皈依了教门,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丝慰藉。化疗的过程痛苦不堪,他的头发全都掉光了,身体也一天天消瘦下去。即便家人四处筹钱,支付了昂贵的医疗费,也没能留住他的生命。终于,在临近新千年的钟声敲响之际,老校长带着无尽的遗憾,不甘地撒手人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