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短暂的寻亲之旅
第二十章 短暂的寻亲之旅 (第1/2页)肖兴站在后水牢的巷口,手里攥着那张被汗水浸得有些发皱的信封,心跳不由得加快。信封上的地址他看了无数遍,此刻终于找到了对应的院落——一扇斑驳的木门虚掩着,院内传来“哗啦哗啦”的水声,混着清脆的洗衣声,像一首轻快的乡野小调。
他轻轻推开木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院角水管旁的身影:一个穿着碎花衬衫的姑娘正蹲在石阶上洗衣服,乌黑的长发用一根红头绳束在脑后,阳光洒在她的侧脸上,勾勒出柔和的轮廓。肖兴一眼就认出,这是大表姐——之前在母亲欧阳兰的照片里见过,可真人比照片漂亮十倍,眉眼间带着南方姑娘特有的温婉。
“表姐?”肖兴试探着喊了一声。
姑娘回过头,看到陌生的肖兴,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笑着站起身:“你是肖兴吧?快进来,姥姥刚还念叨你呢!”
话音刚落,就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从堂屋里走出来,拄着一根拐杖,脸上布满了皱纹,却笑得格外慈祥——正是肖兴日思夜想的姥姥。不用旁人介绍,肖兴快步上前,紧紧握住姥姥的手,声音有些哽咽:“姥姥,我是肖兴,我来看您了。”
姥姥的手粗糙却温暖,她拉着肖兴的手,上上下下打量着,眼眶渐渐红了:“好,好,终于把你盼来了!快进屋坐,路上累坏了吧?”
进屋落座后,肖兴才知道,姥姥如今和大表姐一家住在一起。大表姐的丈夫在县城的工厂上班,孩子在附近的小学读书,一家人日子过得平淡却安稳。而舅舅和大妗子则远在淮滨县城,因为工作忙,平时很少回来。
肖兴好奇地问起“后水牢”这个名字的由来,大表姐笑着解释:“咱们这儿挨着一条小河岔子,是大沙河的分水沟,以前闹洪水的时候,水流特别急,像水牢似的,久而久之就叫这个名儿了。”
肖兴走到院墙边,往东望去,果然看到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溪缓缓流过。溪水不深,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鹅卵石;一座青石板桥横跨溪上,石板被常年过往的行人磨得光滑发亮。挑着担子的农人、提着竹篮的妇人、背着书包的孩子,络绎不绝地从小桥上走过,大多是往县城去的。溪岸边,几个年轻姑娘赤脚站在水里,有的淘米,有的洗菜,有的洗衣服,说说笑笑的声音顺着风飘过来,热闹又充满生活气息。
“别看现在溪水平静,到了汛期,这里可热闹了。”大表姐走到肖兴身边,指着小溪说,“洪水一来,溪水能涨到齐腰深,石板桥都会被淹没,只能等水退了才能通行。咱们这儿地势特殊,能帮大沙河缓冲一部分洪水,也算是个‘要冲之地’呢!”
接下来的几天,肖兴每天都跟着姥姥或大表姐,熟悉后水牢的环境。他跟着姥姥去溪边洗菜,听姑娘们唱当地的民歌;跟着大表姐去村口的小卖部买东西,看村民们围在一起唠家常;傍晚时分,他还会坐在院门口,看夕阳把小溪染成金色,听归巢的鸟儿在树上鸣叫。这样的乡村生活,对从小在北方长大的肖兴来说,新鲜又惬意。
来到姥姥家的第五天早上,肖兴刚起床洗漱,就听到院门口传来熟悉的声音。他抬头一看,只见一个穿着蓝色布衫的中年妇女走进院子,眉眼间和母亲欧阳兰有几分相似——正是他从照片上认识的小姨。
小姨身后跟着一个挑着箩筐的中年人,箩筐里装着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小姨快步走到肖兴面前,笑着说:“兴儿,我是你小姨,早就想看看你了!”她又指了指身边的中年人,“这是你姨父,今天特意跟我一起来接你,想请你去乡下家里玩几天。”
肖兴连忙上前,跟小姨、姨父打招呼:“小姨,姨父,谢谢你们!我早就想去看看你们了!”
小姨见肖兴答应得爽快,格外高兴:“那太好了!你姨父上午还要去县城办点事,等他办完,就来接你。”
临近十点,姨父果然准时来了,同行的还有两个人——一个身材高大的年轻人,是姨哥李生;另一个略显瘦小的年轻人,是姨哥的表弟程海。李生性格开朗,一见面就跟肖兴聊起了天,从北方的气候聊到南方的庄稼,很快就熟络起来;程海虽然话不多,却很实在,主动帮肖兴拿行李,还跟他介绍沿途的风景。
四人一起出发,先走过熟悉的石板桥,往南拐上一条沙土路。沙土路两旁种着高大的白杨树,树叶在风里“哗哗”作响,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他们走了大约半个时辰,眼前出现了一条大河——河面宽阔,河水呈淡绿色,远处有几只渔船在缓缓移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