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7 章 调研木曲县
第 367 章 调研木曲县 (第1/2页)市委大院关于营商环境整治的会议纪要迅速下发,一场雷厉风行的专项整治行动在工真市拉开帷幕。
市场监督管理局、城管局等部门闻风而动,一时间,以往有些散漫的执法队伍绷紧了弦,几个被暗访点名的夜市和商业区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照”。
表面上的变化是立竿见影的,投诉电话畅通了,一些欺客宰客的摊点被取缔,媒体上也开始了相关的宣传报道。
但这仅仅是开始,是迫于压力的短期效应。
真正的问题根源,干部队伍的作风,以及可能盘踞更深的地方利益链条,绝非一次会议、一场运动式执法就能根除。
李毅飞需要将视线投向更广阔的区域,了解工真市下辖各县区的真实面貌,这也是他作为市委书记的职责所在。
李毅飞的第一次外出调研,选择了以重工业为主的木曲县。
选择这里,有其深意:木曲县是工真市的工业重镇,经济总量占比较大,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全市的经济大盘;
同时,重工业集中的区域,往往也是环保压力、安全生产风险、以及传统产业转型矛盾最为突出的地方,更容易窥见深层次问题。
出行前,秘书陈默已经将木曲县的基本情况、党政主要领导简历、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主要经济指标整理成册,放在了李毅飞案头。
县委书记窦凤美,女,45岁,在木曲县工作超过十五年,从基层一步步干起来,当过镇长、县发改委主任、副县长、县长,三年前接任县委书记,是工真市少有的女性区县一把手,作风以泼辣、强势著称。
县长辰星耀,男,38岁,省发改委下派的年轻干部,到任刚满一年,经济学博士,理论水平高,被视为有潜力的“学院派”。
一个本土成长、根基深厚的“地头蛇”,一个空降不久、亟需打开局面的“少壮派”,这样的班子搭配,本身就耐人寻味。
调研车队轻车简从,只有两辆车。李毅飞坐在第一辆由雷忠军驾驶的轿车里,陈默坐在副驾。
后面一辆车坐着市委政研室和督查室的几位工作人员。
车入木曲县界,县委书记窦凤美、县长辰星耀率领县里四套班子的主要领导已在边界处等候。
简单的寒暄过后,车队并未直接返回县城,而是按照李毅飞事先的要求,直奔此行调研的第一站——木曲县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大门气派非凡,“打造全省一流工业园区”的标语格外醒目。
进入园区,道路宽阔整洁,绿化带修剪整齐,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厂房外观崭新。
窦凤美坐在李毅飞车上的引导位,热情洋溢地介绍着开发区的规划、入驻企业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蓝图,言语间充满了自信,数据信手拈来。
“李书记,我们开发区目前入驻规模以上企业五十八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十五家,去年工业总产值占到了全县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窦凤美声音洪亮,侧身向李毅飞介绍,姿态恭敬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她对这个年轻的新任市委书记,内心是存有几分疑虑的,太年轻了,恐怕经验不足,容易被表面文章糊弄。
李毅飞面带微笑,频频点头,偶尔插话问一两个关键数据,比如:“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能达到多少?”
“开发区企业的平均亩产税收是多少?”问题都问在点子上,让窦凤美不敢怠慢,回答也更加谨慎。
县长辰星耀跟在后面一辆车上,透过车窗观察着外面的情况,眉头微蹙,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还是保持了沉默。
车队按照县里安排的路线,参观了两家龙头企业。
一家是生产重型机械的国企改制企业,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忙碌,看起来一片欣欣向荣。
另一家是近年引进的新能源材料公司,自动化程度很高,参观通道一尘不染。
企业负责人汇报时,都是满口的形势大好,前景光明。
然而,就在车队准备离开开发区,前往下一个参观点时,李毅飞却突然对司机雷忠军说道:“老雷,前面路口右转,我们不去下一个点了,沿着这条辅路往里开一段看看。”
窦凤美脸色微微一变,连忙说道:“李书记,那边是开发区的老区,规划比较乱,主要是些小微企业和小作坊,环境也差,没什么看头,我们还是按计划去参观新建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吧?”
李毅飞看了她一眼,笑容不变,语气却不容置疑:“窦书记,既然是调研,就不能只看亮点,更要看难点和痛点。
小微企业是经济毛细血管,他们的生存状态,更能反映真实的发展环境。就去那边看看。”
市委书记发了话,窦凤美自然无法反对,只能示意前导车改变路线。
辰星耀坐在后车,看到车队转向,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
车队驶入辅路,景象果然与之前的核心区大相径庭。
道路变得狭窄不平,两旁是些显得有些陈旧的厂房,不少挂着“XX加工厂”、“XX配件”的牌子,一些厂房外墙斑驳,甚至能看到锈迹。
空气中也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混杂着化工原料和金属粉尘的气味。
李毅飞让车在一家看起来规模稍大的五金加工厂门口停下。
他下车走了过去,窦凤美、辰星耀等人赶紧跟上。
厂区大门敞开,里面传来机器的噪音。李毅飞信步走了进去,只见车间里光线昏暗,地面油污遍布,原材料和半成品堆放杂乱,几个工人正忙碌着,脸上沾着油污,防护措施看起来相当简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