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答辩答辩,只答不辩
第74章 答辩答辩,只答不辩 (第2/2页)孙乐驹连忙点头躬身一气呵成:“好的老师。”
这位老师也没再刁难他,点点头,表示自己问完了。
轮到下一个老师也只是问了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并不算深入,孙乐驹答得倒也从容。
不过轮到第三个老师的时候,他的心就不由地一紧。
这位老师他虽然没见过,但是每个答辩老师前面都放了个牌子,上面有写他们的名字。
车伟强这三个字他可谓是如雷贯耳,上过他课的,没一个说他好话的,历届毕业答辩,只要有他在的组,挂掉的人数都是最多的。
光是对上他的眼神,孙乐驹手心就直冒冷汗。
车伟强皱着眉头,声音带着一股压迫感:“你的摘要里有写到,你论文的创新点之一是你提出的‘自适应推理机制’,
在显著降低扩散模型采样步数的同时,保持了与基准模型相当的PSNR性能,甚至略有提升。
我的第一个问题,你的基线对比模型是标准的、需要1000步采样的扩散模型,但是我们都知道,
业界为了加速扩散模型,早已有UniformSubsampling这样的方法,在你的实验结果里我并没有看到相关的对比实验,
如果你的性能甚至不如UniformSubsampling,那你这项工作的意义又在哪里。
第二个问题,关于收敛性与理论保证,扩散模型的理论基础建立在Tweedie公式和随机微分方程的推导之上,
但是你的‘自适应推理’动态地修改了采样链,这实质上破坏了原扩散模型预设的采样过程,
你有没有通过实验来观测采样过程中的特征分布变化,比如用t-SNE可视化一下不同步数的特征?
或者对其从理论上进行证明?但是在你的论文里我并没有看到其中任何一种?”
第一个问题孙乐驹还能听得懂,毕竟UniformSubsampling他也知道,他也确实没有做这部分的实验,他认了,
但是第二个问题他就有点听天书了,做过深度学习的都知道,
他们这些研究生哪会对这些数学公式有很深的了解?基本都是找一个模块安到自己的模型上试试,如果涨点了,那就是好,没涨那就是不好。
所以才会有‘炼丹’这种说法。
至于更加深层的理论,一般都是博士生或者一些名校研究生才会干的事情。
“不好意思老师,确实是我没考虑到,回去后我一定尽快把这部分补上!”然后就是猛地一个鞠躬。
主打的就是一个:答辩答辩,只答不辩,评委提问,疯狂道歉,如若不行,那就装傻充愣。
现在的孙乐驹用出了最后一招——笑就完了。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人学生态度都这样诚恳了,哪怕是车伟强这样‘难搞’的老师也不好说什么。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他这篇论文并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不管是创新点还是工作量都达到要求了,否则就算是把脸笑烂了,老师也不可能让他通过的。
“你这样是不行的,太不严谨了,方法缺乏理论支撑和充分的对比实验,我暂时保留意见。”
对于车伟强的批评,孙乐驹疯狂道歉——是是是,老师您说对,我一定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