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强强联合的婚姻
第五十一章 强强联合的婚姻 (第1/2页)经过半年多的恋爱,冯凯和李雪到民政局领回了大红的结婚证,便堂堂正正地住进了县城高档小区三室两厅的房子里,一下班两人便甜甜蜜蜜地粘在一起,不肯分开。
冯刚和王茹商量着,该抓紧给两个孩子举办婚礼了,再拖下去,怕就要双喜临门了。
时间定在这一年的国庆节。男女双方认为,结婚选这个日子有五个方面的好处,第一,这是举国欢庆的日子,赶在今天结婚,自然是喜上加喜;第二,选这个日子,省去了找风水先生看日子的环节。再说,风水先生看的日子再好,还能赶得到国庆节这一天好;第三,国庆期间有法定的七天长假,人们都有闲暇时间,没有工作压力,大家心理都比较放松,婚礼上帮忙的人也不用专门请假。第四,时间上,正是秋高气爽时节,温度适宜,也是结婚旅游的好时候。第五,以后每年的国庆节都是两人的结婚纪念日,时间容易记,全国人民也都不自觉地跟着祝贺。
冯凯和李雪两位新人的媒人是柳青,按照邻海当地的习俗,讲究结婚需要“三媒六证”,据老人们说,“三媒”指的是男方聘请的媒人、女方聘请的媒人和给双方牵线搭桥的中间媒人;“六证”则是指在两位新人拜天地时的天地桌上摆放的一个斗、一把尺、一杆秤、一把剪子、一面镜子、一个算盘。这些物品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寓意,如斗代表丰收和财富,尺代表公平和正义,秤代表平衡和和谐,剪子代表决断和力量,镜子代表诚实和真实,算盘代表计算和规划,这一习俗体现了古人对婚姻的慎重态度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近年来,由于西方文化的涌入,传统的中式婚礼模式逐步被瓦解,同时,邻海人自己也不争气,以移风易俗的名义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随意的篡改,最后形成不伦不类的婚礼文化,如原本在传统婚礼中最忌讳的白色,堂而皇之地变成了新娘子身上圣洁的婚纱,原本最喜庆的唢呐,现在却只能在白事中使用,特别是一些高寿去世的老人,名曰喜丧,家里定要请来唢呐乐队超度亡灵,时间长了,人们居然对唢呐声音产生了反感,唢呐被逐渐清出婚礼文化。
所以,慢慢地,邻海的婚礼文化就变成中西结合模式。只是在男方提亲时,保留了传统的“三媒”讲究,比如冯凯和李雪的媒人就有三个,男方冯刚聘请的媒人是开发区副主任韩劲松,在邻海镇任镇长时和冯刚关系甚好。女方李亚聘请的媒人是县政协副主席兼统战部部长陈立军,是向阳乡李亚原来的老领导,给男女双方牵线搭桥的中间媒人是于海东夫人柳青,实际上,三个媒人当中,最核心的还是中间媒人,其他两个媒人都是挂名的顾问,是男女双方用来装点门面的,只是在提媒、会亲家、结婚这样重要的场合才请出来,坐在迎冲门的主席椅子上,以显示男女双方高贵的门第和强大的社会人脉。当然,柳青作为中间媒人,一点也不逊色,必要时和于海东共同出面,给男女双方都挣足了面子。
传统的进门拜天的环节已经被西式婚礼取代,所以“六证”文化也便失去了载体。人家西方人结婚穿婚纱,是要去教堂的,邻海人则坚决不全盘西化,于是便有了延续到现在的酒店大厅举行婚礼仪式的习俗。
另外,邻海县还保留了一种独特的婚礼文化,就是迎接新人下车时,在婚车前有一段十八分钟的“飞龙舞凤”表演。多年来,当地人们将传统“舞龙”和“戏凤”两种文化表演糅合发展,独创了自己的“飞龙舞凤”文化,也是取龙凤呈祥之意,表演形式上类似于南方的“舞狮子滚绣球”。
邻海县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因临近大海而得名,但经过沧海桑田的变迁,邻海竟成内陆,县城距海约有上百里。邻海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相传,上古时期,分别持有飞龙旗和飞虎旗的两支军队,为争夺邻海县城,血战三月,不决胜负,生灵涂炭。一天,突然天空乌云蔽日,云端惊现一飞龙,骤而天降暴雨,三月不绝。交战双方认为是战争惹怒了上苍,遂罢兵停战讲和。公选一首领,带领大家和平相处,男耕女织,繁衍生息,发展到现在的近百万人。明清时期,在县城南部的古庙附近,出土了雕刻有龙凤呈祥和龙争虎斗图案的两块巨石,一直保存在县博物馆中,是全县的镇馆之宝。所以,邻海县才有龙虎乡、飞龙乡、飞虎乡等地名。有龙虎、凤凰相佑,自然会有世世代代的平安幸福,所以才有了以后的和平乡、太平乡、永平乡和长平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