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远方的回声与一束光的设计
第83章 远方的回声与一束光的设计 (第1/2页)申城的风,在签下那份约定之后,似乎真的被一道无形的屏障挡在了海角村之外。日子重新被海浪的节拍与厨房的炊烟校准,缓慢而温润地流淌。
秋意渐深,院子里的桂花树落了满地金黄,被海风一吹,便卷起阵阵甜香。客厅的地毯上,景曦已经能扶着茶几,摇摇晃晃地走上几步。他刚掌握这项新技能便对探索这个家充满了无穷的兴趣,一会儿去追逐“饼干”毛茸茸的尾巴,一会儿又试图将手里的积木塞进“老板”的饭碗里,惹得家里时常响起阿汐又好气又好笑的制止声。
林星的生活重心,也从三楼的书房,彻底转移到了这片不足三十平米的客厅地毯上。他成了景曦专属的“安全护栏”,时刻准备着在小家伙快要摔倒时,伸出稳固的手臂。他会陪着儿子,用积木搭起一座又一座不成形的“灯塔”,然后看着景दीन将它们推倒,再乐此不疲地重新开始。
阿汐的吉他声,是这个家最温柔的背景音。那首《家的和弦》,她已经弹得相当熟练,甚至能跟着林星的哼唱,完整地合奏下来。她的指尖生出了薄薄的茧,那是属于练习者的勋章。偶尔,她会尝试着自己串联几个和弦,弹奏出一段不成调却属于自己的旋律,然后一脸期待地望向林星,问:“好听吗?”
林星总会笑着点头,说:“好听这里再加一个G和弦,会更像大海的感觉。”
时间就在这样细碎而温暖的日常里,悄然滑过了一个多月。那艘名为《渔网与和弦》的小船,仿佛早已消失在遥远的海平面,没有再传来任何回音。
直到这天下午,一封来自晨光出版社的加密邮件打破了这份宁静。
邮件是陈洁发来的内容言简意赅,完全遵守了“不打扰”的约定。附件里是《渔网与和弦》的初步宣传方案和三版封面设计草图,请林星审阅。
阿汐比林星还要激动。她抱着景曦凑到电脑前,催促着:“快打开看看!我好想知道封面会是什么样子!”
林星点开第一个附件是封面设计草-。三张图片并排陈列,瞬间占据了整个屏幕。
第一版设计,背景是深不见底的黑色,一张巨大而破旧的渔网占据了画面的中心,网格之间,隐约能看到一个蜷缩挣扎的人影,充满了压抑和绝望的艺术张力。标题《渔网与和弦》用一种锋利的哥特字体,悬在渔网之上。
第二版设计,则充满了商业气息。画面被分割成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波涛汹涌的黑色大海,下半部分是一把精致华丽的古典吉他。两种意象的强烈对比,视觉冲击力极强。标题用的是醒目的烫金大字,旁边还有一行小字:“继《孤塔》之后,天才作家林星又一震撼心灵之作!”
第三版设计,走的是意识流风格。整个画面是模糊的水墨笔触,深蓝与黑色交融,仿佛混沌的海底。一根断裂的琴弦,从画面的左上角斜斜地贯穿而下,带着一丝悲伤与决绝的美感。
阿汐看着这三版设计,眉头渐渐蹙了起来。她指着第一版说:“这个……太黑了看得人心里难受。”又指着第二版,“这个又太……太吵了不像你的故事。”最后她看向第三版,犹豫道:“这个好看是好看但好像……只说了一半的故事。”
林星没有说话,只是安静地看着。他知道,这三版设计都出自顶尖设计师之手,从专业角度看无可挑剔。它们精准地抓住了“渔网”的痛苦,“和弦”的对立,以及故事的悲剧底色。
但它们都错了。
它们都忽略了故事里,最核心的东西。
“都不行。”林星关掉图片,声音平静。
“啊?”阿汐愣了一下,“那……那怎么办?要让他们重新设计吗?”
林-星没有回答,而是点开了第二个附件——宣传文案。文案写得文采飞扬,将《孤塔》的热度与《渔网与和弦》的深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天才的自我放逐与救赎”、“在绝望的深渊中奏响生命绝唱”之类的词句,极力渲染着故事的戏剧冲突。
林星只看了一眼,便关掉了文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