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37章 想干事,能干事,也要确保他干对事
第一卷 第437章 想干事,能干事,也要确保他干对事 (第2/2页)他亲眼看到了项目推进的实效,也亲身感受到了刘航这个“诸侯”的能力和……野心。
刘航的表态很诚恳,决心也很大。
但是,郑仪绝不会天真地认为,仅仅靠刘航的自觉和一年的时间,就能彻底扭转临川可能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县委书记在一个县里,权力太大了。
刘航在临川经营五年,树大根深。
他主动承认“风气不正”,或许是真有感触,但也可能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
指望他对自己“动大手术”,触及自身的权力基础和关系网络,难度极大,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必须要有外部力量的介入。
必须要在临川的权力格局中,打入一个楔子。
一个既能协助、配合刘航工作,又能代表市委、对他形成一定监督和制衡的力量。
这个力量,不能太弱,否则起不到作用;也不能太强,以免激化矛盾,影响稳定。
最佳的选择,就是从市里派一名干部,到临川挂职副书记。
挂职,意味着临时性,对现有班子冲击较小,容易被接受。
副书记,是县委的二号或三号人物,位置关键,既有参与决策的权力,又有监督落实的职责。
人选必须精心挑选。
要政治可靠,能力过硬,作风正派。
要既能领会和贯彻市委的意图,又善于团结同志,有基层工作经验。
要能够巧妙地处理与刘航的关系,既尊重其一把手地位,又能独立开展工作,及时向市委反映真实情况。
郑仪的脑海里,迅速闪过几个合适的人选。
最终,一个名字定格下来。
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陈匣。
这个年轻人,郑仪印象很深。
他比郑仪小几岁,郑仪在省委政研室工作的那段时间就接触过,当时还是个科长。
郑仪空降到明州后,省里不久就把陈匣也调了过来,安排在市委政研室。
不过当时的郑仪正在着手对付四海集团,并没有太重视这位搞政策研究的年轻干部。
后来站稳脚跟,开始着手“新明州建设”的顶层设计时,才注意到这位副主任。
陈匣原则性强,理论水平高,文字功底扎实,是“新明州建设”纲要的主要执笔人之一。
他做事严谨,为人低调,不搞团团伙伙,在机关口碑很好。
更重要的是,他有在市直机关工作的宏观视野,也曾经在乡镇挂职锻炼过,对基层情况不算陌生。
让他去临川挂职副书记,既可以发挥其政策研究和宏观把握的优势,协助刘航谋划长远发展,又能以一个相对超脱的视角,观察临川的政治生态。
同时,这也是一次对陈匣本人的重要锻炼和考验。
如果他在临川表现出色,能够与刘航形成良性互动,既推动工作又维护大局,那么未来完全可以承担更重要的职务。
这将是郑仪重点培养的又一个苗子。
对刘航而言,接受陈匣,也是一种姿态。
如果他真心愿意按照郑仪的思路整顿吏治,那么他应该欢迎市委派来的得力助手。
如果他心怀抵触,或者试图架空陈匣,那他的真实态度,也就一目了然了。
这一步棋,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深意。
郑仪睁开眼睛,对前排的周扬吩咐道:
“周扬,给组织部王部长打个电话,约他明天上午九点,到我办公室。”
“是,秘书长。”
周扬立刻应道,心中明白,郑秘书长这是要开始布局下一步的人事调整了。
郑仪重新闭上眼睛,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明天的谈话要点。
他要和王部长详细商讨派陈匣去临川挂职的具体事宜。
包括职责任务、工作关系、保障支持等等,都要考虑周全。
既要给陈匣足够的空间和权力,也要明确他的定位是“辅助”和“观察”,避免与刘航产生直接冲突。
同时,他也要通过王部长,向刘航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
市委对临川的工作是支持的,对刘航本人是信任的,但支持与信任的前提,是临川必须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派陈匣去,是帮助,也是督促。
处理好临川的人事布局,对于巩固“新明州建设”的基层基础,对于探索县域治理的新路径,对于郑仪下一步更宏大的政治抱负,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