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34章 我们的格局,不能仅仅局限在明州一市之上
第一卷 第434章 我们的格局,不能仅仅局限在明州一市之上 (第1/2页)时值仲秋,天高云淡,但明州市委大楼里的气氛,却比盛夏更为炽热。
一份新鲜出炉的经济数据简报,让明州这座沉寂多年的城市,再次成为各方瞩目的焦点。
明州市上半年Gdp统计数据正式公布:同比增长百分之十点三!
增速高居全省第一!
经济总量在全省的排名,也从去年的第六位,一跃升至第四位!
更关键的是,这份耀眼的成绩单,是在郑仪主导的“新明州建设”元年取得的!
仅仅半年时间!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
省级媒体在头版头条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报道,盛赞明州“旧貌换新颜”,“改革闯出新路子,发展迈上新台阶”。
网络上也充满了对明州模式的好奇和讨论。
各种分析文章层出不穷,将明州的城市更新、城投模式、营商环境优化等举措进行分析。
虽然不乏质疑和批评的声音,但主流论调无疑是积极和肯定的。
市委大楼里,走路带风的干部们,脸上都洋溢着一种与有荣焉的兴奋。
各种小道消息和解读,也在私下里飞速流传。
“听说省里主要领导看到数据,连说了三个‘好’字!”
“这下看谁还敢说我们明州是‘塌陷区’!”
“郑副书记这次……可是立下汗马功劳了!”
“是啊,从四海集团,到城市更新,再到现在的全面发展……这一桩桩一件件,可都是实打实的政绩!”
“我看啊,邹书记明年到点,这市委书记的位置,非郑副书记莫属了!”
与外面的喧腾相比,郑仪办公室里的气氛,却显得异常平静。
郑仪站在窗前,望着楼下院子里已经开始泛黄的银杏树,脸上看不出太明显的喜悦。
桌上摊开的,除了那份光鲜的数据简报,还有城投集团送来的二期规划中期评估报告,以及几份关于新市民服务、职业技能培训等“软环境”建设进展的内部汇报。
周扬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将一杯刚泡好的茶放在桌上。
“秘书长,宣传部那边请示,关于上半年经济数据的宣传报道口径……”
“按照既定方案,实事求是,突出重点,把握好度。”
郑仪没有回头,声音平稳。
“既要展示成绩,体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正确性,也要保持清醒,强调这只是阶段性成果,未来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避免过度炒作,防止产生骄傲自满情绪。”
“是,秘书长。”
周扬记下要点,犹豫了一下,还是补充道:
“外面……大家都很振奋。”
郑仪缓缓转过身,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
“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振奋是应该的。”
他走到办公桌前,拿起那份Gdp简报,目光扫过那醒目的数字。
“但这只是个开始。”
他的语气带着一种远超常人的冷静。
“百分之十的增速,得益于我们之前基数较低,也得益于全省整体向好的宏观环境,更得益于我们抓住了城市更新这个风头,释放了长期被压抑的发展潜能。”
“但这种靠投资拉动的快速增长,能持续多久?”
“我们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展如何?”
“我们着力推动的科技创新、民营经济发展,成效是否达到了预期?”
“还有……”
郑仪的手指点了点桌上那几份关于“软环境”的汇报。
“我们在民生改善、社会治理、营商环境这些方面,还有多少短板要补?多少硬骨头要啃?”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
他像是在问周扬,更像是在叩问自己。
周扬屏息静气,不敢轻易接话。
他知道,郑秘书长看的,永远是下一步,是更长远的地方。
“给城投集团陈默打个电话。”
郑仪放下简报,吩咐道。
“让他下午三点过来一趟。二期规划推进顺利,但不能满足现状。我要听听他们关于下一步,特别是向县区延伸拓展的具体思路和风险评估。”
“另外,通知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教育局主要负责人,明天上午开个短会。专题研究如何将经济增长的成果,更有效地转化为民生福祉的提升,研究设立‘新明州建设民生专项基金’的可能性。”
“是!秘书长!”
周扬立刻应道,心中暗叹,郑秘书长的脚步,永远比所有人更快。
布置完工作,郑仪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
“周扬,你也跟了我快两年了吧?”
他突然问道,语气随意。
周扬心中一凛,连忙答道:
“是的,秘书长,到下个月就满两年了。”
“嗯。”
郑仪点了点头,目光温和地看着周扬。
“这段时间,辛苦你了。”
“秘书长言重了,都是我分内的工作。”
周扬有些惶恐。
郑仪笑了笑,没再说什么,只是摆了摆手。
“去忙吧。”
“是。”
周扬躬身退出办公室,轻轻带上了门。
他知道,郑秘书长刚才那句话,绝不仅仅是随口一提的客套。
以郑秘书长如今的势头和年龄优势,下一步接任市委书记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而自己作为他的秘书,未来的发展空间,也将随之打开。
这既是机遇,也是更大的责任。
周扬离开后,办公室里恢复了安静。
郑仪独自坐在宽大的办公椅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巨大的成功带来的,不仅是光环和赞誉,更有无形中倍增的压力和……审视。
下一步该怎么走?
如何将明州这艘刚刚起航的巨轮,驶向更广阔、也更未知的深海?
如何在保持发展速度的同时,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如何平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些问题,像一张巨大的网,笼罩在他的心头。
他知道,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他。
期待者有之,嫉妒者有之,等着看他出错的人,恐怕更多。
他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就在郑仪沉浸于思考时,办公桌上那部红色的保密电话,突兀地响了起来。
清脆而急促的铃声,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响亮。
这部电话,直通省委主要领导。
这个时候打来……
他立刻收敛心神,调整了一下呼吸,伸手拿起听筒。
“喂,您好,我是郑仪。”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沉稳、温和,却又带着威严的声音。
这个声音,郑仪太熟悉了。
正是那位将他从省委政研室空降到明州,在他提拔副书记、乃至未来接任书记过程中都起了关键作用的领导。
徐志鸿。
只是,如今徐志鸿的身份,已经从省长,变成了省委书记。
“郑仪啊,没打扰你工作吧?”
徐志鸿的语气很随意,像是在拉家常,但郑仪能感觉到那平静语气下的分量。
“徐书记您好!没有没有,刚处理完手头的事。”
郑仪连忙答道,身体不自觉地坐直了一些。
“嗯。”
徐志鸿应了一声。
“明州上半年的数据,我看到了。”
徐志鸿开门见山。
“很不错!非常不错!”
即便是隔着电话,郑仪也能想象到徐书记此刻脸上那满意的笑容。
“百分之十点三!总量进到第四!这个成绩,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啊!”
“这都是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也是明州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郑仪的语气恭敬而谦逊。
“呵呵,你啊,就别跟我来这套虚的了。”
徐志鸿笑了笑,语气更加亲切。
“成绩就是成绩,该肯定的就要肯定。”
“你郑仪在明州这几年,尤其是最近这一年,确实干出了样子!打开了局面!”
“当初力排众议,把你放到明州这个‘硬骨头’上,看来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这话,已经是极高的评价和肯定了。
“徐书记过奖了,我做的还很不够,离省委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
郑仪依旧保持着冷静和低调。
“差距肯定有,发展永远在路上嘛。”
徐志鸿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深沉了一些。
“但是,郑仪啊,明州能有今天的局面,来之不易。”
“这证明了你提出的‘新明州建设’的思路是对路的,也证明了你们市委班子是有战斗力、有执行力的。”
“现在,明州算是初步走出了困境,站上了一个新的平台。”
“接下来,怎么走?方向在哪里?动力在哪里?”
徐志鸿的问题,与郑仪刚才思考的,不谋而合。
“徐书记,我们正在抓紧研究。”
郑仪谨慎地回答道。
“初步考虑,还是要坚持‘新明州建设’这个总抓手,但在内涵和外延上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