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望江南】
146【望江南】 (第1/2页)盛夏七月,天气炎热,地处北方的京城亦酷暑难挡。
天子喜凉厌躁,故而每年到这个时候,皇宫部分宫殿都会用冰块降温。
这一项开支靡费极大,但是天子坐拥大燕万里江山,没人觉得这样有何不妥。
御书房内,凉风习习,大燕皇帝姜宸坐在御案后,户部尚书王绪肃立堂下,正在向天子禀报半年来国库收支的大体情况。
这位王尚书乃是山西平阳府蒲州人,其人身量不算高大,瘦硬躯干仿佛裹着黄土一般的厚重,眼底偶尔露出的精明略带锋芒。
王绪入仕将近四十年,有大半时间都在户部衙门里打转,于太和十五年升任户部尚书,这四年来勉强能让天子满意,而在他之前的历任户部尚书平均任职不超过三年。
他能坐稳这个位置,除去敛财的能力之外,不参与首辅和次辅的明争暗斗也是天子器重他的重要原因,毕竟户部管着朝廷的钱袋子,和吏部并为天子最在意的实权衙门,天子当然不想看到这两位尚书沦为首辅或者次辅的门下行走。
“陛下,上半年国库的进项和出项大抵如此。”
王绪说话带着很明显的山西口音,好在天子早已习惯,他字斟句酌地继续说道:“下半年有几项重要支出需要早做准备,分别是边军饷银、漕粮转运用度、官俸补发和天家年节用度,按照往年惯例,这几项支出大略在一千万两左右。”
天子闻言便皱起了眉头。
偌大一个国家事务繁杂,这其中最让他头疼的便是财政问题。
王绪这几年精打细算,勉强能够做到收支相抵,这让天子省心不少,但是去年江南的大洪水、今年春天山东地区的旱灾和蝗灾、陕西部分地区的地龙翻身,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使得国库一直吃紧。
沈望去年底从工部那群贪官污吏家中抄出数百万银两,依旧无法完全解决朝廷的亏空。
今日王绪入宫之前亲自去盘点过,户部存银仅有一百六十余万两,即便算上还未入库的秋税、盐税和金花银,连那几项固定开支都不够,若是又出现意外状况,朝廷怕是连赈灾的银子都拿不出来。
天子沉思片刻,缓缓道:“王尚书,朝廷境况艰难,有些支出能省则省。”
“臣明白。”
王绪早就反复考虑过这些问题,他略显为难地说道:“陛下,臣仔细核算过,下半年朝廷最少得有八百万两的进项。”
“朕知道了,你先退下罢。”
天子不置可否,待王绪行礼告退之后,他看向站在另一侧的首辅宁珩之,对曾敏说道:“给元辅赐座。”
大燕立国初期,军政重臣在御书房皆有座位,不过从第四任皇帝宣宗中期开始,御前赐座逐渐变成一种荣耀,一般只有德高望重的老臣才有资格享受这种恩宠。
宁珩之心里清楚这个座位可不便宜,谢恩落座之后直接说道:“陛下,王尚书乃是能臣,他不会在御前信口开河,臣认为八百万两这个数额只能多不能少。”
天子沉吟道:“元辅有何良策?”
“陛下,大燕百姓的负担不轻,为了民间稳定考虑,不宜再仓促增加赋税。”
宁珩之沉稳地说道:“不过还请陛下宽心,臣一早就想过这个问题,如今民间盐商极富,只需几大盐场增开一次引窝,盐商们踊跃支持,便可极大缓解朝廷的困难。”
“盐商……”
提到盐商就不得不提两淮盐运司,世人皆知扬州盐商最富。
天子稍作思忖,微微颔首道:“有元辅在,朕要轻松许多,此事便交给你了。”
“臣领旨。”
宁珩之垂首应下。
天子随即想到一个年轻人的名字,他看了一眼宁珩之欲言又止的神情,明确地说道:“朕会下一道口谕给江苏巡抚陈琰及布政使窦贤,让他们约束好薛淮,现在正是朝廷需要盐商出力的时候,有些事情不必斤斤计较。”
宁珩之恭敬地说道:“陛下圣明。”
天子淡淡一笑,不复多言。
……
青绿别苑。
云安公主姜璃恹恹地靠在榻上,看起来心情不怎么好。
苏二娘见状默默叹了一声,方才五皇子代王来了一趟别苑,三句话离不开远在江南的薛淮,这让姜璃费了不少心力去安抚那位性情骄横的王爷。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六月,代王一直被禁足在王府之中,但是这不代表他对外界的事情一无所知。
他知道薛淮名声大噪春风得意,年方弱冠就成为扬州府这等紧要之处的同知,也知道姜璃和薛淮的关系引来京中不少人的猜测,这让他愈发愤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