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大批迁徙
第417章 大批迁徙 (第1/2页)《大渊日报》,这个大渊皇朝的官方喉舌,目前每日发行量破了五百万的大型报纸,这几日,连篇累牍报道远洋海外的事情。
不仅如此,每一日都有增刊。
太子殿下,如何英勇神武,如何披荆斩棘,如何在狂风巨浪的汪洋大海上,英明统率舰队,突破重洋险阻。
这些儒圣,夸人的本事,那是天生的。
关键是,此次太子殿下率船队出海,原本就是一个大获丰收的大事件。
加上这些儒圣的春秋笔法,那更是被吹的天花乱坠。
收获了多少金银财富,这些肯定是不说的,只是一笔带过。
毕竟,儒生乃是圣人门徒,金银珠宝如粪土啊,这点职业操守他们还是有的。
最重要的是,太子殿下完成了开疆拓土。
拓土千里,已经是可以彪炳史册的功勋。
这一次不一样,在皇帝的圣明烛照之下,在太子殿下的英明领导之下,大渊皇朝拓土数万里啊。
不仅如此,番邦蛮夷,望风而降,纳土来拜,日后是年年朝贡,岁岁来朝,这可是万邦来潮啊。
遥想当年,盛唐之景,万国衣冠拜冕旒啊!
这是多少儒生,多少炎黄子孙,心心念念的啊?
简直是点到了兴奋点啊!
最后,太子殿下从海外,带回来高产粮种,还有不少瓜果蔬菜种子,都是价值无量,造福后世子孙的好事情。
这是官方的宣传,是《大渊日报》上表现出来的。
民间也有流传,这东西,就玄幻,也实实在在多了。
谁谁谁,谁家的小儿子,就因为当初应召,去天津卫当了水手。
好家伙,如今成了四海公司的员工,而且得到了大量钱财赏赐。
他还在海外,那什么澳洲,有一片庄园呢,是太子殿下亲自赏赐的,听说有一百多亩,有安南去的奴仆,帮着耕种,每年产出的粮食,能养活一村人。
还有谁家的兵户,就派遣了一个儿子跟着去了。
听说都分到了天地,一大片的地界,有山有湖,都建了庄园了,这次虽然没回来,可托人带了信给家里面。
说是在海外,有大片土地一家子管理不过来,让家中再派几个兄弟过去,就是族中子侄叔伯也可以啊。
这谣言的传递速度,可比《大渊日报》强多了。
《大渊日报》虽然是简体字,白话文,但是儒生们写的文章,引经据典是必须的。
加之大渊皇朝,目前的文盲率绝对是九成往上,读书人不多,有些时候,一个村子也没有一个人能读书写字,更遑论读报纸,大大限制了官方消息的传递范围。
还是谣言可靠,毕竟,大家说的有鼻子有眼的。
原本,朝廷还担心,这一次要大规模迁徙百姓,会有困难,毕竟故土难离,这是历史积累的经验。
但是,这一次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朝廷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迁徙请求,有半个村子的,也有十几户一起的,反正是,都急着要跟着朝廷的船队出海,甚至他们还准备自备半年的粮食,连牲口、草料都要带上。
举家搬迁啊,有些村子一咬牙,连祖宗都挖了出来,打算集体搬迁,去海外当富户。
沈三儿,便是这一次,跟着太子殿下出海的兵士之一。
他们家是兵户,而且,是属于京营的兵户。
沈三儿入了京营,这一次被太子殿下带着出海。
不仅如此,他们家所在的村子,这一次也有不少军户被迁徙,去了海外。
沈三儿一个人回来,身上可带着二十六封家信。
他们村的军户们,被统一安排在了澳洲。
等太子的船队,从美洲回来,回到澳洲的时候,这些军户们,都写了信,让他帮着带回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