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2章 问心无愧!
第一卷 第12章 问心无愧! (第2/2页)“你就放宽心吧,以后你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我们不会再束缚你了。"朱元璋懂他的心思。
“真的吗?”李伟兴奋地追问。
“那当然,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李伟内心狂喜,有了这句话,他终于不用东躲西藏,也能正大光明地回到城市打拼了。
“好了,我们还有任务,想跟着就跟着,不想跟着想去哪儿都随你。"
朱元璋拍拍屁股站起来,整理好刀具和包裹,大步离去。
李伟犹豫片刻,最终决定暂时跟随这个老头,毕竟独自在外风险太大,等回城再说吧。
朱元璋领着李伟,李伟身后跟着一个小姑娘,开始了一次秘密考察。
李伟迷了路,只能在树林和山坡间乱窜,但朱元璋不同,有他在,三人很快发现了一片农田。
准确地说是一块正在开垦的荒地,几个穿粗布衣裳的农民正辛苦地挥舞锄头。
朱元璋避开忙活的众人,找到一个歇息的老农攀谈几句,询问耕作情况。
老农见他气度非凡,态度恭敬地回答问题。
朱元璋毫不介意,与老农交谈后继续前行,经过一个村庄,又进去与生活困苦的村民闲聊,将随身携带的干粮分给饥饿者,在感谢声中离开。
李伟跟着他一路走走停停,看着这些古代农民的艰辛劳作,心中泛起阵阵酸楚。
他同样出身农家,小时候常陪父母下地干活,虽然那时还未完全实现机械化,但多数工作已由机器完成,需要人手的地方不多。
而明朝的这些老农,尤其明初时期,从开荒到收割,几乎全靠人力,尽管有牛帮忙,但并非每家都有。
为了增加耕牛数量,政府禁止食用牛肉。
“我们推翻了元朝暴政,接踵而来的是满目疮痍的江山。
当时的中原大地,良田荒芜,历经十几年治理,才逐步恢复耕作。
看看这些百姓,勤勤恳恳一生,不过为了一口饭,多么不易啊!”
朱元璋感慨万千。
李伟深表赞同,他也深有同感。
满身绫罗绸缎的人,往往不是亲手养蚕织布的那个人。
乡下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一辈子,可一旦遇到天灾或战乱,粮食短缺时,最先挨饿送命的总是这些世代耕种的农民。
城里的士绅和商人不必务农,即使工匠的地位也比农民高,即便粮食匮乏,他们也不至于饿死。
究其根本,是因为劳动者未能掌控劳动果实的分配权。
就像后世所说,你越努力,老板就越富裕。
勤劳致富,实际上指的是一方勤劳另一方致富,并非付出与所得成正比。
“李伟,你不是自称来自未来吗?说说后世对咱们如何评价?”
朱元璋忽然开口问道。
“暴君!”
李伟据实以告,他在牢中被关押了一个多月,心中早已积怨,此刻也不再隐瞒。
对此,朱元璋并不动怒。
这样的评价他早有预料,不只是后世如此,就连如今朝廷内外也有不少人在私下议论他是暴君,特别是他亲自任命的一些谏官。
“这个不用你讲,说说别的。"
“后世人认为你是个传奇人物,从乞丐成为帝王,驱逐外族,复兴华夏,堪称空前之举。
虽然你后来手段严酷,丞相处置了许多官员,但也清除了不少贪腐之辈,因此大多数百姓觉得你是一位贤明的君主。"
李伟凭借自己从影视作品和书本中学到的一点历史知识,简单概括了一下。
“什么乞丐?我那是云游四方募化而来!”
朱元璋有些不快:“我虽然杀人不少,但都是那些欺压百姓、贪污受贿的丞相贪官和背叛朝廷的将士。
我对他们的处置问心无愧!”
“未必吧?就拿胡惟庸一案来说,你真的认为被你处死的七八万人全是该杀的?”
“胡说!我大明官员总数不过两万,怎么可能杀七八万人?”
朱元璋勃然大怒,双眼圆睁,怒视着李伟。
“呃……难道连犯官的家属也不算?”
“那也不可能有七八万人!大多数犯官家属都被发配到边疆开垦荒地去了!
建国之初,百业待兴,正是急需人力之时,这时怎能随意屠戮数万无辜之人?你难道真以为我是昏庸之君吗?”
朱元璋所言属实,直至今日,胡惟庸一案并未造成大规模屠杀。
除主犯胡惟庸等人被灭族外,其余多为斩首或流放,甚至如陆仲亨等一些人,朱元璋当时还网开一面,并未追究。
当然,十年之后这些人又被清算,但那时另有缘由。
朱元璋不知自己十年后的决定,而李伟这个历史知识匮乏之人更是懵然无知。
此刻被朱元璋严厉的目光盯着,他内心忐忑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