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始皇帝三十六年冬
第二百一十一章 始皇帝三十六年冬 (第1/2页)张良得知今年的关中也是丰收,而且矩的兄长也来看望他的。
矩的兄长正在任职工匠,来看望也只是交代了几句话就离开了,言语中也说了琅琊县建了一座巨大的观星台,以及一座浑天仪。
有人说皇帝又要开始东巡的,但这件事也只是传闻,到了如今也没有人提及。
张良没有参与他们的对话,只是旁听了一些。
而后,矩的兄长就离开了。
他的兄长给了矩不少的粮食与衣物,矩正抬着走入屋中又道:“韩夫子,我有五个哥哥。”
张良道:“多一些兄长也很好。”
“是啊。”矩挠着头道:“难怪我最笨。”
张良摇头不语,面上带着笑容但心底里又想起了自己的兄长韩非。
韩非已死了很多年,但张良依旧记得这位兄长,还记得小时候,兄长教导过自己。
只是,之后兄长就死在了秦国。
张良望着夜空上的明月,想起了当年的事,那时候自己还年少,韩非离开时与自己交代了很多话。
似乎,早在前往秦国之前,韩非就明白了,韩国是保不住的。
之后韩非就一去不回,有人说是李斯害死了韩非,也有人说是秦王政害死了韩非。
诸如此类的推测,张良听了不少。
他想过韩非当时在秦国的处境,后来秦军大举而来,韩亡了。
那时的公子扶苏也不过是个孩子吧。
让张良有些欣慰地是,公子扶苏竟十分推崇韩非留下的学识与理念。
不过,说来也好笑。
明明自己才是与韩非最亲近的人,却在韩亡之后拜黄石公为师,在淮阳学礼。
当初想过韩非留下来的学识很重要,但却没想到最后继承这些的人,却是公子扶苏。
而不是他。
张良心中万分羡慕那位公子。
而且,张良也想知道,韩非究竟在秦国留下了什么。
纠结韩非的死因,其实已是无关紧要了,在教书的过程,张良也会暂时忘记复国的这些事。
听说关中的秋季是多雨的,有时关中的雨水也连带着进入蜀中,让蜀中也下雨。
家家户户都收了晒过的粮食,赶在雨季之前,将粮食都存放了起来。
今年的田赋也都平安送出去了,蜀中的人们结束了一年的劳作。
直到今年蜀中入冬的时节,雪花从田地间落下,远处的巴蜀大山也变得白雪皑皑。
今年的大雪来得突然,大雪来得又快又急。
“韩夫子,现在是什么节气了。”
张良稍稍一想回道:“小雪了。”
公子扶苏的二十四节气还是极好的,到了小雪节气,气候就完全入冬了。
张良坐在炉子边,看着关中送来的新书卷。
这些书都是近来印制的,书都是纸张而成,每一页的字迹都是工整的,而且都是隶书。
张良看得出来,这一定是用木雕之类的器具先打好了墨,而后印上去了。
矩道:“韩夫子,这是今年最后一批书了,每年入冬关中就不再造书。”
张良颔首。
矩将一些米糕放在炉子边炙烤着,等米糕烤得焦黄开裂之后,就能吃了。
将米糕掰开,闻着从内飘出来的米香。
好巧不巧,这个香味招来了吕马童。
穿着厚重靴子的吕马童大步走来,他拿起烤好的米糕放入口中咀嚼着。
矩不满地看着这个秦军校尉,对方甚至不知道,这是韩夫子今天的饭食。
没办法,矩知道他打不过这个彪悍的秦军,而且他是韩夫子的好友,他只好又拿了一块米糕,放在边上接着烤着。
吕校尉来了只要吃饭的,矩只好去洗腊肉准备的今天吃食。
吕马童嚼着米糕道:“听说公子扶苏又派人去抓捕那个张良。”
“张良?”
“是啊,你没听说吗?”吕马童放低了声音,道:“当初丞相李斯派秦军在天下各处郡县抓捕张良无果,现在公子扶苏也在抓拿张良,听闻这一次公子扶苏又派人去楚地抓捕张良。”
张良道:“我没听说。”
吕马童又拿起炉子上正在烤着的米糕轻描淡写地道:“也对,你在蜀中怎么会知道这些事。”
其实这些事,张良早就听县令说过了。
吕马童迟疑道:“这个张良究竟是何等人物,他在东郡出没,东郡就落下了一颗陨星。”
张良道:“倒是一桩奇闻。”
“是啊。”
这当然是奇闻了,只有张良他自己知道他在蜀中。
公子扶苏是为了抓捕自己派兵马去东郡?
恰巧东郡有一颗陨星坠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